月掩五車東南星。甲戌,入南斗魁。二月壬辰,犯七星。 丁巳,犯五諸侯。丙午,犯輿鬼。五月甲寅,掩星第三星。 六月壬寅,犯昴。七月甲子,又犯。癸酉,犯五諸侯第三 星。九月丁未,犯南斗魁。甲子,犯昴。己巳,入輿鬼,掩積 尸。十二月丙戌,掩昴。」
雍熙元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雍熙元年正月 辛巳,「歲星犯靈臺第一星。」 又按《志》:「七月乙卯,熒惑 入東井。十二月辛巳,逆犯軒轅第二星。」 又按《志》:「二 月壬辰,太白犯昴。八月壬寅,犯軒轅第一星。十一月 戊戌,入氐。戊午,又犯心前星。己未,又犯大星。」 又按 《志》:「十月丁酉,有星出昴,赤色,東南蛇行二丈餘沒。」 雍熙二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二年閏九月癸未,太白入南斗。」 按《天文志》:「正月庚午,月入南斗魁。二月丙戌,犯輿鬼 西北星。三月戊申,犯昴。四月乙丑,掩心後星。五月丙 辰,犯房第二星。閏九月丁亥,掩昴。十月辛酉,犯軒轅, 掩御女。」 又按志:「閏九月癸未,太白入南斗魁。」 又 按志:「七月丙戌,熒惑與歲星合於軫。」 又按《志》:「正月 壬戌,有星」出東井,其大倍於金星,入輿鬼沒。
雍熙三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三年七月癸巳。 熒惑入輿鬼。九月乙亥。犯軒轅御女星。 又按志。「八 月己酉。老人星見。」
雍熙四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四年十月癸卯, 太白犯進賢。」 又按志:「十二月丁巳,太白與填星歲 星合於南斗魁。」 又按志:「八月辛亥,老人星見。」 又 按志:「六月庚戌,酉初,有星出西北,色青白,入濁,當戌 地有聲如雷。八月乙亥,有星出天關東,色赤黃,尾貫 月。」
端拱元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端拱元年八月乙卯,壽星見丙地。」
按《天文志》:「二月戊申,月犯填星。辛亥,犯歲星。六月」
「丁卯,掩填星。」 又按《志》:「八月壬戌,月掩建第一星。甲 戌,掩建星。十二月乙亥,犯房。」 又按《志》:「六月己丑,熒 惑入輿鬼,犯積尸。八月戊午,又犯軒轅大星。九月甲 申,犯靈臺。壬辰,犯太微上將。乙巳,犯右執法。十月癸 亥,又犯左執法。十一月甲申,犯進賢。」 又按《志》:「閏五 月庚寅,填星退行犯建星,相去五寸許。」 又按《志》:「十 月辛巳,太白犯哭星。癸未,犯天壘。」 又按《志》,「八月乙 卯,老人星見。」 又按《志》,「四月辛亥,有星出天津,赤黃 色,蛇行有聲,明燭地,犯天津東北。」「閏五月辛亥丑時, 有星出奎,如半月,北行而沒。乙卯,有星出紫微鉤陳 西,色青,尾跡短,赤光照地,北行而沒。九月癸丑,有星 出西南,如太白,有尾跡,至中天。旁出一小星,行丈餘」, 又出一小星,相隨至五車沒。
端拱二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二年七月戊子。有彗出東井。上避 正殿。減常膳。八月丙辰。大赦。是夕彗不見。冬十月。以 歲旱彗星謫見。詔曰。朕以身為犧牲。焚於烈火。亦未 足以答謝天譴。當與卿等審刑政之闕失。稼穡之艱 難。恤物安人。以祈元佑。」 按《天文志》。四月辛酉,月犯 角左星。 又按志。二月辛未,熒惑退行犯亢。六月壬 申犯「氐東南星。八月丙寅,犯天江。十一月庚辰,犯哭 星。」「十二月己巳,犯房,又犯鉤鈐。」 又按《志》:「五月己亥, 太白犯畢右股第一星。六月乙卯,犯天關。七月壬申, 犯輿鬼東南星。八月壬子,犯軒轅大星。」「九月庚辰,犯 左執法。」 又按《志》:「正月丁亥,辰星犯歲星於須女。十 一月壬辰,熒惑犯歲星。」 又按《志》:「九月乙巳,填星與 熒惑合於危。」 又按志:「八月己亥,老人星見。」 又按 《志》:「七月戊子,彗星又出東井積水西,青白色,光芒漸 長,辰見東北,旬日夕見西北歷右攝提,凡三十日,至 亢沒。」 又按《志》:「七月丁亥,客星出北河星西北,稍暗, 微有芒,彗指西南。」 又按志:「四月辛亥戌時,有星出 東南,色白,墜於氐房間。壬申,有星出漸臺,血」色赤,東 南急行,掩左旗,過河鼓沒。
按《玉海》:「端拱二年,趙普為相,因星變言司天諂諛,請 詰其情。」
淳化元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淳化元年六月庚午,太白晝見。秋 七月丁丑,太白復見。「九月辛巳,熒惑入太微垣。十月 乙巳,熒惑陵左執法。」「十一月戊戌,太白晝見。」 按《天 文志》:「四月丙辰,月犯角大星。七月甲午,犯畢。丙辰,掩 畢左股第二星。九月辛巳,犯牽牛。十一月乙未,犯角 大星。」 又按《志》:「八月戊申,熒惑犯軒轅大星。壬申犯 靈臺。」九月庚辰犯太微上將。壬辰犯右執法。癸巳又 犯左執法。 又按志:「六月庚申,太白犯太微垣,入端 門。」 又按志:六月庚午、七月丁丑、十一月戊戌,太白 皆晝見。 又按《志》:十一月丙申,月與熒惑合。 又按 《志》:「八月丁卯,老人星見。」 又按志:「正月辛巳,客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