軫宿,逆至張七十日,經四十度乃不見。」 又按《志》:「九
月辛巳,有星出羽林,色青,南行,光奪月。十二月壬午, 流星出天關,南行歷東井、郎位攝提,至大角東北墜 於地,光芒四照,聲如隤牆。」
淳化二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二年六月己丑, 月犯歲星。 又按志:「四月庚辰,月犯氐東南星。六月 乙亥,入氐。十二月乙亥,犯畢。丙戌,入氐。」 又按志:「正 月丙戌,熒惑犯房第一星。四月丁亥,犯天江。」 又按 志:「三月癸丑,太白犯歲星於婁。」 又按志:「正月癸丑, 填星與太白合於須女。」 又按志:「三月癸丑,太白與 歲星合於婁,太白在南。」 又按《志》,「八月辛未,老人星 見。」 又按志,「正月丙申,有星出水府西,色赤黃,經參 旗分為三星,相從至天苑東沒,光燭地。」七月癸酉,有 星出雲雨側,色青白,緩行三尺餘沒。
淳化三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三年三月癸亥, 月與太白合。九月戊午,掩熒惑。十二月甲申,與熒惑 合。」 又按志:「十一月癸卯,月入畢,掩大星,乙卯入氐。」
又《按志》。「十月乙巳,熒惑犯左執法。」 十一月己亥,熒
惑入氐。 又按志,「九月辛丑,太白犯右執法。癸卯犯 太微端門。十月壬午,入氐。」 又按志:「正月丙辰,太白 與熒惑合于婁,歲星在胃。」 又按《志》:「八月戊寅,老人 星見。」 又按《志》:「三月己酉未時,西北方有星西北速 行,色青白,有尾跡。四月己卯,有星出文昌西南速行 至柳,分為二星而沒。」「六月己丑,有星出天市垣屠肆 東,色青白」,西北慢行丈餘,分為三星,從而沒。
淳化四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四年十月癸未, 月與辰星合。」 又按《志》:「九月癸巳,月掩牽牛。」「閏十月 丁未,月入太微端門。」 又按《志》:「四月戊辰,熒惑入羽 林。丙子,犯氐。」 又按《志》:「十月乙丑,太白犯南斗魁第 二星。」 又按《志》:「九月己卯,老人星見。」 又按《志》:「五月 乙未平明,有星東南出南斗,色青白,西北行而沒。」 淳化五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五年二月己亥, 月犯歲星。」 又按《志》:「正月丙寅,月犯軒轅大星。五月 丁未,入畢。十月庚子,凌軒轅大星。丙午,入氐犯東北 星。」 又按《志》:「三月甲戌,熒惑犯東井西垣第一星。十 月己未,入氐。十一月癸丑,犯房第一星。」 又按《志》:「六 月丙午,太白、歲星相犯於柳。十一月丙子,太白犯辰 星於虛。」 又按《志》,「六月丙午,歲星與太白合於柳。」 又按《志》,「八月乙丑,老人星見。」 又按《志》,「八月己酉,常 星未見,有星出東方,色青白,東北慢行至濁沒,大約 出奎婁間。」九月庚午,有星出昴北,緩行過卷舌,至礪 石沒。
至道元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至道元年三月 乙卯,月犯歲星。 又按《志》:「六月辛巳,月入太微。十一 月乙卯,犯畢大星。甲子,入太微。」 又按《志》:「十一月庚 戌,歲星犯右執法。」 又按《志》:三月癸巳,太白凌東井 第一星。五月壬戌,太白犯軒轅大星,相去一尺許。十 一月庚戌,入氐。 又按《志》:「五月戊午,熒惑犯填星於 奎。」 又按《志》:「五月庚戌,歲星與太白太陰同度,不相 犯。」 又按《志》:「五月乙卯,填星與熒惑合於東壁。」 又 按《志》:「五月丙辰,太白與歲星合於七星,不相犯。」 又 按《志》:「八月己亥,老人星見。」 又按《志》:「四月乙巳,常星 未見,有星出心北,色青赤,急行而墜。」七月癸丑,有星 出危,色青白,入羽林沒。
至道二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二年正月丁卯, 熒惑守昴。三月守東井。閏七月丁亥,犯畢北小星。十 月己未入太微。甲子入氐。十一月丁亥,又入太微。」 又按志:「閏七月己亥,老人星見。」 又按志:「五月辛丑, 有星出紫微北,尾跡丈餘,如彗而有聲,墜於壁、室間。 五月己未,日未及地五尺間,有星出中天,色赤黃,有 尾跡,東」行速行二丈餘沒。六月己卯,有星出牽牛,西 歷狗國,光芒丈餘,墜東南,及地無聲。又有星出翼,貫 天廟,墜於稷星東,光燭地。九月丁酉平明,有星出北 方,東行三丈餘,分為三星,從而沒。
至道三年,星變。
按《宋史真宗本紀》:三年即位,八月戊申,太白犯太微。 戊午,熒惑入東井。九月丁丑,二星隕西南。 按《天文 志》:八月戊申,月犯填星。十二月癸丑,犯歲星。 又按 志:「九月癸未,月入軒轅。」 又按志:「十月丁巳,歲星入 氐。」 又按志:五月庚午,熒惑入太微端門。八月庚子, 掩南斗魁。己未,入東井。 又按志:「八月戊申,太白犯 太微上將。」 又按《志》。「八月辛丑。老人星見。」 又按《志》。 「九月丁丑。有星二。隕於西南。一出南斗。一出牽牛。有 光三丈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