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九月。
按《山西通志》:「弘治十七年春,榆次、太谷、蒲州不雨。自 春至秋不雨,田禾枯死。秋田不種,赤地遍境,米價騰 涌,民食不足,有剝樹皮以充饑者,寧鄉亦饑。」
武宗正德元年旱
按《浙江通志》:「正德元年夏,餘姚、上虞大旱。」
按《江西通志》:「正德元年夏,瑞州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元年,黃州大旱。」
正德二年,旱。
按《陝西通志》:「正德二年大旱,民皆流移。」
按《湖廣通志》:「正德二年夏,衡陽旱。」
正德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正德三年,湖州、紹興、處州、金華、台州大 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三年,漢陽、德安、武昌、襄陽、黃州大 旱。」
正德四年,旱。
按《江西通志》:「正德四年,袁州臨江旱,民饑。」
按《湖廣通志》:「正德四年五月,武昌大旱,衡州、巴陵、臨 湘旱,武昌、漢陽、黃州、荊州旱,興國旱,寶慶大旱, 正德五年旱。」
按《大政紀》:正德五年六月,京師旱霾,大學士李東陽 疏弭災四事,不報。東陽因旱霾上疏曰:「近時威令大 行,中外悚懼。但霜雪之後必有陽春,雷電之後必有 甘雨,此天道所當法也。臣謹條上:一曰寬逃軍拐馬 之罪,二曰寬僉書職員之罪,三曰寬查盤糧草之罪, 四曰禁官校羅織之罪。」疏上,不報。
按《畿輔通志》:「正德五年夏五月,衡水大旱。」
按《四川總志》:「正德五年,威州旱。」
正德六年,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六年,興國大旱。」
正德七年,旱。
按《山西通志》:「正德七年,長子大旱。」
正德八年,旱。
按《江西通志》:「正德八年,南昌府大旱。」
按《福建通志》:「正德八年,旱。」
正德九年,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九年,棗陽旱。」
正德十年,旱。
按《大政紀》,「正德十年五月,風霾大旱。」
正德十一年,旱。
按《大政紀》,「正德十一年五月,大旱。」
按《山東通志》:「正德十一年秋七月,德平不雨。」
按《湖廣通志》:「正德十一年,靖州大旱。」
正德十二年,旱。
按《廣西通志》:「正德十二年,鬱林、興業大旱。」
正德十三年,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十三年秋,辰州大旱。」
正德十五年,旱。
按《浙江通志》:「正德十五年,餘杭旱,饑。」
正德十六年,旱。
按《浙江通志》:「正德十六年,杭州八月不雨至十二月。」
世宗嘉靖元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元年久旱,即位日大雨霑足,頃 復開霽,觀者皆慶,為中興之兆。」
嘉靖二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二年五月,大旱。目:去冬不雪。入春風 霾連日,迨夏益甚,四方災變,奏報尤頻。帝憂之,敕大 小群臣同心匡輔,毋事虛文。時京師復有雷震城竿 之異,御史秦武上言:「陛下踐祚之初,盡釐先朝變亂 之章,復祖宗畫一之法矣。近日以來,漸肆更張,或以 養子而嗣閹豎之封,或以內臣而奪司寇之職。吏部 之銓除,阻撓既多;法司之律令,更易殆盡。敕自中出 而政府不得贊其辭;法以私行而六曹不得攄其志。 待臣之禮久衰,納諫之心愈怠。經筵則屢日告罷,祠 禱則不時修舉。修身齊家之德罔聞,狎刑䁥寵之行 已著。上違祖訓,下拂人情多矣。此天之所以屢示災 變也。」帝怒其狂率,切責之。南京給事中彭汝實亦上 言:「應天以實不以文,感人以誠不以跡。三王以還,莫 之能違也。邇者黃風黑霧,春旱冬雷,天變於上者屢 矣。地震泉竭,揚沙雨土,地變於下者屢矣。群小漸張, 盜賊公行,草妖木異,非時失節,人物之變亦屢矣。昔 人有言:『怒予之天,猶可為也;忘予之天,不可為也』。皇 上省災之誠,或足以」仰答天心矣。而行政之可適,用 人之可間,有不能無。燕閒虛費于女寵,腹心委託于 貂璫,二廖諸張乃得緩死,李隆、蘇縉猶得無恙;鎮撫 以報復而窘辱主事羅洪載,內豎攜私鹽而執解巡 檢程景貴、崔文,狐媚蓋群枉之赤幟;將輪狼貪,為戚 里之谿壑。凡若此者,皆不銳意修革,而望天意之回, 人心「之感,亦已難矣。」亦不報。初,太監李曇者,往來淮、 揚,聞舟攜私鹽鬻賣,巡檢程景貴率邏卒搜得之。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