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46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謁啟聖院太宗神御殿,于龍圖閣取舒州石,召從臣 宣示。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寧鄉生石麪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大中祥符五年四月慈州民饑寧鄉縣生石脂如麪可為餅餌

天禧三年隕石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天禧三年正月 晦。沈丘民駱新田間震雷。頃之。隕石入地七尺許。」

徽宗政和二年晉州元圭出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政和二年,元圭 始出晉州,上一石綠色,方三尺餘,當中有文曰「堯天 正」,其字如掌,大而端楷,類手畫者,「堯」字居右,「天正」字 綴行于左。都堂驗視,礱石三分而字畫愈明,又于「堯」 字之下,隱約出一瑞字,位置始均,蓋曰「天正堯瑞」云。 或謂晉陽堯都也。方元圭出,乃有此瑞。

政和四年,石變為「瑪瑙」,滎陽石有文。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府畿汝蔡 之間。連山大小石。皆變為瑪瑙。尚方取為寶帶。器玩 甚富。」

按《玉海》,政和五年建明堂,采石滎陽。石有「明」字,製文 石旂。

宣和四年御府瑪瑙變為石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宣和四年後,御 府所藏瑪瑙,往往復變為石,而色類白骨。」此與周寶 圭占略同。

宣和五年,滎陽有石成文。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滎陽縣賈 谷山麒麟谷采石修明堂,得一石有文曰明,百官表 賀。」

宣和七年,獲石柱。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七年二月丙 戌,張杲言,「北岳廟於廟側二十里黃山獲石柱十六 條,修短闊狹,皆應營造法式,用建正門,毫釐不差。」

高宗建炎三年鼎州石有文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建炎三年四月, 鼎州桃源洞大水,巨石隨流而下,有文曰:「無為大道, 天知人情;無為窈冥,神見人形;心言意語,鬼聞人聲; 犯禁滿盈,地收人魂。」金石同類,類金為變怪者也。

紹興元年潭州得白玉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紹興元年。潭州 得白玉于州城蓮花池中。孔彥舟以獻。詔卻之。前史 以為玉變近白祥。後彥舟為劇盜。

孝宗乾道二年石自移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乾道二年三月 丙午夜,福清縣石竹山大石自移,聲如雷,石方可九 丈,所過成蹊,才四尺,而山之木石如故。」

淳熙十六年隕石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淳熙十六年三 月壬寅。隕石于楚州寶應縣。散如火。甚臭腥。」

寧宗慶元三年隕石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慶元三年六月 辛未,黃岩縣大石自隕,雷雨甚至,山水瀵湧。」

順帝至正十一年開河得石人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明通紀》,至正十一年,開 河得石人。先是童謠云:「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 反。」後開河果於黃陵岡得石人一眼,而徐、潁、蘄、黃之 兵起。

太祖洪武二十六年隕石

按《湖廣通志》:「洪武二十六年六月望日,隕石于蒲圻。 是日方午,空中有聲如雷,民于沸水中得一石,色青 異,狀類狗頭,人莫能測。」

成祖永樂三年得石龜

按《名山藏》:「永樂三年正月,黃河清于薄津,群臣獻頌, 建碑于孝陵。伐石幕府山之陽,求厥趺于龍潭山,發 土得石龜,長尺許,其文元蒼,宛然如生。眾工以龜來 獻,群臣奉表稱賀,遂獻于孝陵。」

永樂十三年,黑石墮。

按《江南通志》:「永樂十三年,嘉定縣東北白氣一道。有 聲如雷,墮于寶山之南,獲一黑石。」

憲宗成化六年隕石

按:《山東通志》:「成化六年,信陽縣隕石一。」

成化二十三年,隕石。

按《東鹿縣志》:「成化二十三年五月,天地昏暗,空中有 聲如雷,尋有黑氣墜地,掘之得黑石二,一如碗,一如 雞卵。」

孝宗弘治十一年溫州隕黑石

按《異林》:「弘治戊午,溫州泰順縣左忽有一物,橫飛曳 空,狀如箕,尾如箒,色雜粉紫,長數丈餘,無首,吼若沈 雷,從東北去。修武縣東岳祠北,忽有黑氣,聲隱隱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