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46 (1700-1725).djvu/7

此页尚未校对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北史慕容紹宗傳》:「紹宗 子三藏,隋開皇元年授吳州刺史,後遷廓州。十三年, 州界連雲山響稱萬歲者三,詔頒郡國,仍遣使醮山 所。其日景雲浮於上,雉兔馴壇側。使還以聞,上大悅, 改封河內縣男。」

仁壽三年梁州就谷山崩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梁州就谷 山崩。《洪範五行傳》曰:「崩,散落背叛不事上之類也。」梁 州為漢地,明年漢王諒舉兵反。

煬帝大業七年底柱山崩

按:《隋書煬帝本紀》:「大業七年冬十月乙卯,底柱山崩。」

按《五行志》:「大業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數十里。」

劉向《洪範五行傳》曰:「山者,君之象,水者,陰之表,人之 類也。天戒若曰,君人擁威重,將崩壞,百姓不得其所。」 時帝興遼東之師,百姓不堪其役,四海怨叛。帝不能 悟,卒以滅亡。

高祖武德七年雋州山崩

按《唐書高祖本紀》:「武德七年七月甲午,雋州地震,山 崩,遏江水。」按舊五行志作六年事

太宗貞觀八年山崩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八年七月,隴右山崩。」

按《舊唐書五行志》:貞觀八年七月七日,隴右山崩。太 宗問祕書監虞世南曰:「是何災異?」對曰:「春秋時梁山 崩,晉侯召宗伯而問焉。對曰:『國主山川,故山崩川竭, 君為之不舉降服出次祝幣以禮焉』。晉侯從之,卒亦 無害。」漢文帝元年,齊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文帝出 令郡國無來獻,施惠於天下,遠近歡洽,亦不為災。今 唯修德,可以消變。

中宗嗣聖三年即武后垂拱二年新豐縣有山踊出按唐書武后本紀垂拱二年十月己巳有山出於新豐縣改新豐為慶山 按舊唐書五行志則天時新

豐縣東南露臺鄉,因大風雨雹,震有山踊出,高二百 尺,有池周三頃,池中有龍鳳之形,禾麥之異,則天以 為休徵,名為「慶山。」荊州人俞文俊詣闕上書曰:「臣聞 天氣不和而寒暑隔,人氣不和而贅疣生,地氣不和 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居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 隔塞,山變為災。陛下以為慶山,臣以為非慶也。」 嗣聖六年。即武后永昌元年華州《山徙》。

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五行志》,「永昌中, 華州敷水店西南坡,白晝飛四五里,直抵赤水,其坡 上樹木禾黍,宛然無損。」

按《文獻通考》:永昌中,華州赤水南岸大山,晝日忽風 昏,有聲隱隱如雷,頃之移東數百步,壅赤水壓張村 民三十餘家,山高二百餘丈,水深三十丈,坡上草木 宛然。《金縢》曰:「山徙者,人君不用道,祿去公室,賞罰不 由君,佞人執政,政在女主,不出五年,有走王。」

元宗開元十七年山崩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七年四月乙亥,大風震藍 田山崩。」

按《文獻通考》:「藍田,畿內山也。國主山川,山摧川竭,亡 之證也。」占曰「人君德消政易則然。」

天寶十三載女媧墓移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五行志》,乾元二 年六月,虢州閿鄉縣界黃河內女媧墓,天寶十三載 因天雨晦冥,失其所在。至今年六月一日夜,河濱人 家聞風雨聲,曉見其墓踊出,上有雙柳樹,下有二巨 石,二柳各長丈餘。郡守圖畫以聞,今號風陵堆。 按《文獻通考》:占曰:「塚墓自移,天下破。」

代宗大曆九年山徙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大曆九年十 一月戊戌,同州夏陽有山徙於河上,聲如雷。」

大曆十三年,山崩。

按《唐書代宗本紀》:大曆十三年,「是歲郴州黃岑山崩。」

德宗建中二年霍山裂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云云。

建中 年,魏縣土長。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五行志》,「建中初, 魏州魏縣西四十里,忽然土長四五尺數畝,里人駭 異之。明年,魏博田悅反,德宗命河東馬燧、潞州李抱 真討之,營於陘山。幽州朱滔、恆州王武俊帥兵救田 悅,王師退保魏縣西,朱滔、武俊、田悅引軍與王師對 壘。三年十一月,朱滔僭稱冀王,武俊稱趙王,田悅稱 魏」王悅時,壘正當土長之所,及僭署告天,乃因其長 土為壇以祭,魏州功曹韋稔為《益土頌》以媚悅。馬燧 聞之,笑曰:「田悅異常賊也!」

憲宗元和八年山崩

按:《唐書憲宗本紀》:「元和八年五月丁丑,大隗山崩。 元和十五年,土山崩。」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十五年丁未, 苑中土山摧,壓死二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