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46 (1700-1725).djvu/8

此页尚未校对

僖宗光啟三年維州山崩

按《唐書僖宗本紀》云云。 按《文獻通考》。光啟三年四 月,維州山崩。累日不止,塵坌亙天。壅江水逆流。占曰 「國破。」

後唐

明宗長興三年赤甲山崩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長興三 年七月。夔州奏「赤甲山崩。」

後周

太祖廣順二年蜀青城山崩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不載 按《十國春秋。後蜀後 主本紀》。廣政十五年。即廣順二年七月,青城縣「鬼城山崩。」

世宗顯德五年山闢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顯德五 年十二月「丁丑朔,朗州上言,醴陵縣玉仙觀山門中 舊有田二萬餘頃,久為山石閉塞,昨於七月十七日 夜有暴雷霹開,其路復通。詔褒之。」

聖宗太平二年嵬白山裂

按《遼史聖宗本紀》:「太平二年三月,嵬白山裂數百步, 泉湧成流。」

太宗雍熙三年常峽山圯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雍熙三年,階州 福津縣常峽山圯壅白江水,逆流高十丈許,壞民田 數百里。」

淳化二年登遼山崩

按《宋史太宗本紀》,淳化二年八月己丑,雅州言「登遼 山崩。」 按《五行志》,「淳化二年五月,名山縣大風雨,登 遼山圮,壅江水,逆流入民田,害稼。」

真宗咸平元年寧化軍山圮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咸平元年七月 庚午,寧化軍汾水漲壞北水門,山石摧圮,軍士有壓 死者。」

咸平二年,靈寶山崖圮。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年七月庚寅, 靈寶縣暴雨崖圮,壓居民死者二十二戶。」

咸平三年,三陽砦崖摧。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三月辛丑 夜,大澤縣三陽砦大雨,崖摧,壓死者六十二人。」 咸平四年,成紀縣山摧。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正月,成紀 縣山摧,壓死者六十餘人。」

景德四年成紀縣山崖圮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景德四年七月, 成紀縣崖圮壓死居民。」

天禧五年襄州道土湧起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天禧五年五 月,襄州鳳林鎮道側地湧起,高三尺許,長三丈,闊八 尺。知州夏竦以聞。

神宗熙寧元年山裂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熙寧元年,潭 州益陽縣雷震山裂出米。

熙寧五年,少華山崩。

按《宋史神宗本紀》,五年九月丙寅,少華山崩。詔壓死 者賜錢,貧者官為葬祭。 按《五行志》,「五年九月丙寅, 華州少華山前阜頭峰越八盤嶺及谷,摧陷於石子 坡,東西五里,南北十里,潰散墳裂,湧起堆阜,各高數 丈,長若堤岸,至陷居民六七社,凡數百戶,林木廬舍 亦無存者。並山之民言,數年以來,峰上常有雲,每遇 風」雨,即隱隱有聲。是夜初昏,略無風雨,山上忽霧起, 有聲漸大,地遂震動,不及食頃而山摧。按華山崩通考作熙寧五

年事

按《聞見後錄》:「熙寧中,少華山崩,壓七村之人不可勝 計。先是,穴居虎豹之屬盡避去,人獨不知,遂罹禍。山 以夜崩,聲震百里外,州距山才二十里,初不聞其異 如此。」

哲宗元祐元年十二月戊戌華州鄭縣小敷谷山崩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光宗紹熙四年祝融峰劍門關山摧

按《宋史光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紹熙四年秋,南 岳祝融峰山自摧,劍門關山摧。」

紹熙五年,南高峰摧。

按《宋史光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十二月,臨 安府南高峰山自摧。」

寧宗慶元二年黃巖山徙臨海清潭山移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慶元二年六月 辛未,台州黃巖縣大雨水,有山自徙五十餘里,其聲 如雷,草木冢墓皆不動,而故址潰為淵潭」,時臨海縣 清潭山亦自移。

按:《文獻通考:唐志》載金縢曰:「山徙者,君不用道,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