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47 (1700-1725).djvu/59

此页尚未校对

之事,浮屠氏言釋迦生於摩耶之右脅,此亦理也。《嵩山記》云:「陽翟有婦人,妊三十月乃生子,從母背上出,五歲便入山學道。」 《瑯琊鈔》云:「我朝成化中,宿州一婦孕,脅腫如癰,及期,兒從癰出,瘡痏隨合,其子名佛記兒。」 李時珍曰:「我明隆慶五年二月,唐山縣民婦有孕,左脅腫起,兒從脅出,俱無恙。」

陽生陰長,孤陽不生,獨陰不長,常理也。而有思士不 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婦。女生鬚丈夫出潼,男子產 兒者,何也?豈其氣脈時有變易,如女國自孕,雄雞生 生卵之類耶?

《史記》云:「姜嫄見巨人跡,履之而生棄,有娀氏吞元鳥卵而生契,皆不夫而孕也。」 《宣政錄》云:「宋宣和初,朱節妻年四十,一夕頷痒,至明,鬚長尺餘。」 《草木子》云:「元至正間,京師一民婦,髭鬚長尺餘也。」 《漢書》云:「南陽李元全家疫死,止一孫。初生數旬,蒼頭李善自哺乳之,乳為生潼。」 《唐書》云:「元德秀兄子襁褓喪親,德秀自乳之。」 數日,乳中潼流,能食乃止。《宋史》云:「宣和六年,都城有賣青果男子,孕而生子,蓐母不能收,易七人,始免而逃去。」 《西樵野記》云:「明嘉靖乙酉,橫涇傭農孔方,忽患膨脹,憒憒幾數月,自脅產一肉塊,剖視之,一兒肢體毛髮悉具也。」

男生而覆,女生而仰,溺水亦然。陰物秉賦一定不移 常理也。而有男化女,女化男者,何也?豈乖氣致妖,而 變亂反常耶?京房《易占》云:「男化為女,宮刑濫也。女化 為男,婦政行也。」《春秋潛潭巴》云:「男化女,賢人去位;女 化男,賤人為王。」此雖以人事言,而其臟腑經絡變易 之微,不可測也。

《漢書》云:「哀帝建平中,豫章男子化為女子,嫁人,生一子。」 《續漢書》云:「獻帝建安二十年,越嶲男子化為女子。」 李時珍曰:「我朝隆慶二年,山西御史宋纁疏言,靜樂縣民李良雨娶妻張氏已四載矣。後因貧出其妻自傭于人。隆慶元年正月,偶得腹痛,時作時止。二年二月初九日,大痛不止。至四月內,腎囊不覺退縮入腹,變為女人陰戶。次月經水亦行,始換女妝,時年二十八矣。」 《洪範五行傳》云:「魏襄王十三年,有女子化為丈夫。」 《晉書》:「惠帝元康中,安豐女子周世寧以漸化為男子,至十七八而性氣成。」 又:「孝武皇帝寧康初,南郡女子唐氏漸化為丈夫。」 《南史》云:「劉宋文帝元嘉二年,燕有女子化為男。」 《唐書》云:「僖宗光啟二年,鳳翔郿縣女子未齔,化為丈夫。旬日而死。」

人異于物,常理也。而有人化物、物化人者,何也?豈人 亦太虛中一物,並囿於氣交,得其靈則物化人,失其 靈則人化物耶?抑譚子所謂「至淫者化為婦,至暴者 化為猛虎」,心之所變,不得不變,孔子所謂「物老則群 附之,為五酉之怪」者邪?

《譚子化書》云:「老楓化為羽人,自無情而之有情也;賢婦化為貞石,自有情而之無情也。」 《世說》:「武昌貞婦,望夫化而為石。」 《宋史》云:「崑山石工采石,陷入石穴,三年掘出猶活,見風遂化為石。」 《幽冥錄》云:「陽羨小吏吳龕,于溪中拾一五色浮石,歸置床頭,至夜化為女子。」 《左傳》曰:「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入于淵。」 黃熊,龍類也。《續漢書》云:「靈帝時,江夏黃氏母浴水化為黿,入于淵。」 《搜神記》云:「魏文帝黃初中,清河宋士宗母浴于室,化為鱉,入於水,時復還家。」 《異苑》云:「宋文帝元嘉中,高平黃秀入山,經日遂化為熊。」 《淮南子》云:「牛哀病,七日化為虎,搏殺其兄。」 《郡國志》云:「藤州夷人往往化貙。貙,小虎也,有五指。」 《博物志》云:「江漢有貙人,能化為虎。」 《唐書》云:「武后時,郴州左史因病化虎,擒之乃止,而虎毛生矣。」 又憲宗元和二年,商州役夫將化為虎,眾以水沃之,乃不果。顧微《廣州記》云:「湞陽縣里民一男,年十五六,牧牛。牛日舐兒甚快,舐處悉白。俄而病死,殺牛以供客,食此牛者,男女二十餘人悉化為虎。」 《隋書》云:「文帝七年,相州一」 桑樹化為蛇,繞樹自抽,長二丈許。《抱朴子》云:「狐狼猴玃滿三百歲,皆能變人。」

《參同契》云:「燕雀不生鳳,狐兔不字馬」,常理也。而有人 產蟲獸神鬼怪形異物者,何也?豈其視聽言動,觸於 邪思,隨形感應而然耶?又有人生於卵,生於馬者,何 也?豈有神異憑之,或因有感遘而然耶?

《博物志》云:徐偃王之母產卵,棄之孤獨,老母取伏之,出一兒,後繼徐國異說云:「漢末有馬生人,名曰馬異,及長,亡入北地。」

「人具四肢七竅,常理也。而荒裔之外,有三首比肩、飛 頭垂尾之民。」此雖邊徼餘氣所生,同於鳥獸,不可與 吾同胞之民例論,然亦異矣。

《山海經》云:「三首國,一身三首,在崑崙東。」 《爾雅》云:「北方有比肩民,半體相合,迭食而迭望。」 《異物志》云:「嶺南溪峒中有飛頭蠻,項有赤痕,至夜以耳為翼,飛去食蟲物,將曉復還如故。」 《搜神記》云:「吳將軍朱桓一婢,頭能夜飛。」 即此種也。《永昌志》云:「西南徼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