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48 (1700-1725).djvu/5

此页尚未校对

為最。」是夕門下抄書吏楊開者,夢公讀《楊阜傳》,翌日 告公,公異之,即取二傳覽之。及祕閣試六論,一題乃 韓延壽、楊阜,孰優,公遂膺首選。

《欒城遺言》:曾祖母蜀國太夫人夢蛟龍伸臂而生公。 《談苑》:林希於章衡榜下及第,在期集處,劉庠相揖云: 「久欲相見,有小事言之。」希問其故,曰:「庠嘗夢登第,在 公後三名,故識公也。」希自計唱第時,劉庠始在第三 甲,以前舉不曾赴殿試,今舉直赴殿試,例降一等作 第四甲頭,又隔數十名方喚到希,以希嘗為南廟解 元,仁宗令升綴第三甲,末至第五甲,喚到李寔。寔,南 省解元也。仁宗又令升綴第三甲,既而又令置希之 上。明日唱明經第,張巨已於第四甲進士登科,又中 明經。是時中兩科者例升一等,於是升綴第三甲末。 自希數至劉庠,正是第三名。凡兩日之間,更四人者, 方符一夢焉。

宋張師正《括異志》樂史:「為西京留臺御史,嘗夢帝命 召,俄見宮闕壯麗,帝曰:『爾主求嗣,吾為擇之』。少選一 人至,帝曰:『中原求嗣,汝生勿辭』。頓首祈免者再三。帝 曰:『往哉』!遂唯而去。旁拱立者曰:『此南岳赤腳李仙人 也。嘗酣于酒,一年果生仁宗』。」

《石林詩話》:元厚之知荊南,嘗夢至仙府,與三人者聯 書名,旁有告之曰:「君三人蓋兄弟也。」覺而思之,莫知 所謂。未幾,召入為學士。時韓持國維、楊元素繪先已 在院。一日,因書奏列名三人名皆從絞絲,始悟夢中 兄弟之意,豈造物以是為戲耶?已而持國、元素皆外 補,厚之尹京後三年,復與元素還職,而鄧文約綰相 繼為直院,則三人之名,又皆從「絞絲」,蓋始終皆同,決 非偶然。以此推之,仕宦升沈,進退何可以人力計?許 大夫選嘗作《四翰林》詩記其事,厚之和云:「聯名適似 三株樹,傳玩驚看五朵雲。」此亦一時之異也。

邵伯溫《聞見前錄》:伯溫曾祖母張夫人,遇祖母李夫 人嚴甚,李夫人不能堪。一夕欲自盡,夢神人令以玉 著食,羹一杯,告曰:「無自盡,當生佳兒。」夫人信之。後夫 人病瘦,醫者既投藥,又夢寢堂門之左右,木瓜二株, 右者已枯,因為大父言,大父遽取藥令覆之。及期生 康節公,同墮一死胎女也。後十餘年,夫人病臥堂上, 見月色中一女子拜庭下,泣曰:「母不察庸醫,以藥毒 兒,可恨!」夫人曰:「命也。」女子曰:「若為命,何兄獨生?」夫人 曰:「汝死,兄獨生,乃命也。」女子涕泣而去。

《彥周詩話》:王君玉內翰嘗乞夢于后土祠,夜得報云: 「君年二十七,官至四品。」時年正二十七,大惡之。過歲 乃稍自安。後以禮部侍郎樞密直學士致仕,未改官 制時,正四品,年七十二云。

《過庭錄》:彭思永字季長,歷陽人。微時嘗夢人告曰:「爾 生為兩制,死住秦州。」季長異其事,嘗語于親識間。彭 拜御史中丞,未幾除知秦州。彭母尚無恙,深疑其行, 誠告執政者曰:「定數固不可逃,柰老母在。」執政憐其 意,乃奏易江寧。季長大喜,奉親之任。至淮,更促裝登 舟,一夕感疾而卒,蓋秦淮亭下舟中也。果如其夢。季 長居官,嘗有詩云:「爭利爭名日日新,滿城冠蓋九逵 塵。一聲雞唱千門曉,誰是高眠無事人?」

《桐陰舊話》:忠憲公將生,令公夢人手中書一「大興」字 示之,知門戶之將起也。及命名,從人從意,而字宗魏, 蓋取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魏大名之義耳。

《談圃》:鄭毅夫未第時,夢浴池中化為大龍,池邊小兒 拍手呼為「龍公來。」既覺,猶見其尾曳床間。卒于安州, 十年,貧不克葬。滕元發為郡,一日夢毅夫來,但見轎 中一白龍,身首皆毅夫也。元發因出俸營窆。

《宋史蔡挺傳》:「挺兄抗,字子直,中進士,調太平府推官。 聞父疾,委官去,稍遷睦親宅講書。英宗在官邸,器重 之,請于安懿王,願得與游。每見必衣冠盡禮義,兼師 友。英宗立,以史館修撰同知諫院。大臣畏其諫列,白 為知制誥,遷龍圖直學士、知定州。帝不豫,趣命為太 子詹事,未至而神宗立,改樞密直學士、知秦州。過闕」, 帝見之,悲慟不自勝,曰:「先帝疾大漸,猶不忘卿。」遂赴 鎮。居數日,夢英宗召語,眷如平生,欲退復留。覺為家 人言,感念歔欷。及靈駕發引之旦,東望號慟,見僚佐 于便室,驟得疾卒。

《梅詢傳》:「詢字昌言,歷翰林侍讀學士,累遷給事中。在 濠州,夢人告曰:『呂丞相至矣』。既而呂夷簡通判州事, 故待之甚厚。其後援詢於廢斥中以至貴顯,夷簡力 也。」

宋敏求《退朝錄》:「治平三年,予為知制誥,夏六月,夢丞 相遣朱衣吏召命草某人為《邃清殿學士制》。既寤,不 能記其姓名及其文詞也。明年五月甲辰,丞相遣朱 衣吏召當制舍人呂縉叔草制,除邵不疑為寶文閣 學士。後數日,得承旨張公所作詔云:『迺規層宇,邃在 西清』。怳然記去歲之夢,與詔文離合其名,若符契焉。」 《桐陰舊話》:王夫人初未有子,夢一僧,貌甚異,手持蓮 花曰:「汝欲生男子,摘五葉餌之。」後生舍人及獻肅公、 職方宮師、莊敏公,五子皆貴顯。嘗誨之曰:「汝父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