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乾道六年,邵武
軍泰寧縣有雀飛鳴,立死于瑞寧佛剎香爐。先是紹 興初,是邑有雀立死于丹霞佛剎香爐,皆羽孽也,而 浮屠氏因謂之「雀化。」
寧宗慶元三年春池州銅陵縣鴛鴦雄化為雌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金
熙宗天會十五年七月辛巳有司進四足雀
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章宗泰和二年鳳凰見
按《金史章宗本紀》,「泰和二年八月丙申,鳳凰見于磁 州武安縣鼓山石聖臺。」 按《五行志》,「泰和二年八月 丙申,磁州武安縣鼓山石聖臺有大鳥十,集于臺上, 其羽五色爛然,文多赤黃,赭冠雞項,尾闊而修,狀若 鯉魚,尾長而高,可逾八尺。九子差小侍傍,亦高四五 尺。禽鳥萬數,形色各異,或飛或蹲,或步或立,皆成行 列,首皆正向,如朝拱然。初自東南來,勢如連雲,聲如 殷雷,林木震動。牧者驚惶,即驅牛擊物以驚之,殊不 為動。俄有大鳥如鵰鶚者,怒來搏擊之,民益恐,奔告 縣官,皆以為鳳凰也。」命工圖上之。留二日而北去,按 視其處,糞跡數頃,其色各異,遺禽數千,累日不能去, 所食皆大鯉魚,骨蔽地。章宗以其事告宗廟,詔中外 按《癸辛雜識》:「金泰和四年六月,磁州武安縣南岐山 北石聖臺,鳳凰見。鳳從東南來,眾鳥周圍之,大者近 內,小者在外,以萬萬計。地在屯區村,村民懼為官司 所擾,謀逐去之。驅牛數十頭,擊柝從之。牛未至二里, 即有鷙鳥振翼而起,翼長丈餘,下擊二水牯,肉盡見 骨,水牯即死。于是眾始」報官。鳳凰高丈餘,尾作鯉魚 狀,九子差小,翼其傍。鳳為日影所照,則有二大鳥盤 旋庇廕之,至日入則下,留三日,乃從西北騰空而上, 縣中三日無鳥雀。鳳去後,人視其處,有鯉魚重五六 十斤者,食餘尚有數頭。臺傍禽鳥糞兩溝皆滿,小禽 不動,飛餓死者不可勝紀。村民疑臺下有異,私掘之。 三尺餘,石罅中直插金劍,一取不能盡,擊折得其半。 以火鍛,欲分之,劍見火化,金蟬,散飛而去。〈按本紀志作二年此
作四年互異
〉
宣宗元光二年有鶴千餘翔于殿庭烏鵲夜驚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年正月辛酉 日午,有鶴千餘翔于殿庭,移刻乃去。七月乙卯,丹鳳 門壞,壓死者數人。十一月,烏鵲夜驚,飛鳴蔽天。十二 月,宣宗崩。」
哀宗正大六年隴州獻黃鸚鵡
按《金史哀宗本紀》:正大六年夏五月,隴州防禦使石 抹冬兒進黃鸚鵡。詔曰:「外方獻珍禽異獸,違物性,損 人力,令勿復進。」
元
泰定帝泰定四年瓜哇獻白鸚鵡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四年十二月乙卯,瓜哇遣 使獻白鸚鵡。」
順帝至正十一年鳳凰見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至正十一年,廣 西慶遠府有異禽雙飛,見于述昆鄉,飛鳥千百隨之。 蓋鳳凰云。其一飛去,其一止留者,為橦人射死。首長 尺許,毛羽五色,有藏之以獻于帥府者。久而其色鮮 明如生云。五月,興國有大鳥百餘飛至郡西白朗山 巔,狀如人立,去而復至者數次。」
至正十九年,京師《鴟鴞》夜鳴,杜鵑啼于城中。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九年。「京師鴟 鴞。夜鳴達旦。連月乃止。有杜鵑啼于城中。居庸關亦 如之。」
至正二十七年,有大鳥見於萊州。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七年三月 丁丑朔,萊州招遠縣大社里黑風大起,有大鳥自南 飛至,其色蒼白,展翅如席,狀類鶴,俄頃飛去,遺下粟、 黍、稻、麥、黃黑豆、蕎麥于張家屋上,約數升許。是歲大 稔。」
明
太祖洪武二十年鳳凰見
按《河南通志》:「洪武二十年九月,鳳凰集汲縣岡,群鳥 隨從鳴噪翱翔,三日而去。」
成祖永樂七年白鵲見
按《大政紀》:永樂七年十月庚子,北京有白鵲之瑞,行 在禮部行南京賀皇太子,命諭德楊士奇撰表文。時 士奇以病在告《監國表》,命庶子贊善選呈稿。皇太子 不懌,命尚書蹇義持以示士奇曰:「甚寂寥。且不著題 以賀,白龜白鹿皆可。命士奇改政。」士奇改一對云:「望 金門而進喜,馴彤陛以有儀。」後增一對曰:「與鳳同類, 蹌蹌于帝舜之庭;如玉其輝,翯翯在文王之囿。」義以 進,皇太子喜曰:「此方是帝王家之白鵲。」適內尉進膳, 遂命內使陳昂徹以賜士奇,且傳旨諭士奇曰:「其勉 進藥食,早出非但倚卿文學,久不聞直諒之言,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