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1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味甘,平、溫,無毒。」主驚恐,身熱邪氣,鎮心。久服令人眼 明悅澤。

李時珍曰:「此亦他方代赭耳,故其功效不甚相遠也。」

禹餘糧石釋名

李時珍曰:石中有細粉如麪,故曰「餘糧。」俗呼為「太乙 禹餘糧」,見《太乙》下。

陳承曰:會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大禹會稽于 此,餘糧者,本為此爾。」

集解

《別錄》曰:「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 陶弘景曰:「今多出東陽,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 有黃細末,如蒲黃,無沙者佳。近年茅山鑿地大得之, 極精好,狀如牛黃,重重甲錯。其佳處乃紫色,靡靡如 麪,嚼之無復。」請幫助識別此字。《仙經》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澤中一 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味似薯 蕷,謂為禹餘糧。此與生池澤者復有髣髴,或疑今石 即是太乙也。

蘇頌曰:「今惟澤州、潞州有之。舊說形如鵝鴨卵,外有 殼,今圖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狀,與舊說小 異,采無時。」張華《博物志》言:「扶海洲上有蒒草,其實食 之如大麥,名自然穀,亦名禹餘糧。世傳禹治水,棄其 所餘,食于江中而為藥。」則蒒草與此異物同名,抑與 生池澤者同種乎?

李時珍曰:「禹餘糧乃石中黃粉,生于池澤,其生山谷 者,為《太乙餘糧》。」本文明白。陶引「藤生禹餘糧」,蘇引「草 生禹餘糧」,雖名同而實不同,殊為迂遠。詳《太乙餘糧》 下。

修治

陶弘景曰:「凡用細研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 雷斆曰:「見《太乙》下。」

氣味

甘寒無毒。

《別錄》曰:「平。」

甄權曰:《鹹》。

徐之才曰:「牡丹為之使。伏五金,制三黃。」

主治

《本經》曰:「欬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癥瘕,大熱。鍊餌 服之,不饑,輕身延年。」

《別錄》曰:「療小腹痛結煩疼。」

甄權曰:「治崩中。」

《大明》曰:「治邪氣及骨節疼,四肢不仁,痔瘻等疾。久服, 耐寒暑。」

李時珍曰:「催生固大腸。」

發明

成無己曰:「重可去怯,禹餘糧之重,為鎮固之劑。」 李時珍曰:「禹餘糧,手、足陽明血分重劑也。其性濇,故 主下焦前後諸病。」李知先詩曰:「下焦有病人難會,須 用餘糧赤石脂。」《抱朴子》云:「禹餘糧丸日再服,三日後 令人多氣力,負擔遠行,身輕不極。」其方藥多不錄。

附方:舊三,新六。

大腸欬嗽,欬則遺矢者,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方同 下。潔古家珍

冷勞腸泄不止,神效太乙丹:「禹餘糧四兩,火煆酢淬, 烏頭一兩,冷水浸一夜,去皮臍焙為末,酢糊丸梧子 大。」每食前溫水下五丸。聖惠方

傷寒下痢不止,心下痞靳,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餘 糧湯主之。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並碎之,水六升,煮 取一升,去滓,分再服。仲景傷寒論要

赤白帶下:禹餘糧火鍛醋淬,乾薑等分,赤下乾薑減 半,為末,空心服二錢匕。勝金方

崩中漏下,青黃赤白,使人無子:禹餘糧煆研、赤石脂 煆研、牡蠣煆研、烏賊骨、伏龍肝炒、桂心等分為末,溫 酒服方寸匕,日服。忌蔥蒜。張文仲備急方

育腸氣痛,婦人小腹痛:禹餘糧為末,每米飲服二錢, 日二服,極效。衛生易簡方

產後煩躁,禹餘糧一枚,狀如酸。請幫助識別此字。者,入地埋一半,緊 築,炭灰一斤煆之,濕土罨一宿,打破,去外面石,取裏 面細者,研,水淘五七度,日乾,再研萬遍。用甘草湯服 二錢,一服立效。經驗方

身而瘢痕:禹餘糧、半夏等分為末,雞子黃和傅,先以 布拭乾,勿見風,日三十日,十年者亦滅。聖濟錄 大風癘疾,眉髮落落,遍身頑痹:禹餘糧二斤,白礬一 斤,青鹽一斤,為末。請幫助識別此字。子固濟,炭火一秤煆之,從辰至 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兩入九蒸九暴, 炒熟胡麻末三兩。每服二錢,荊芥茶下,日二服。聖惠方

太乙餘糧石釋名

陳藏器曰:太乙者,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乙者,道也。大 道之師,即理化神君,禹之師也。師嘗服之,故有太乙 之名。張司空云:「還魂石中黃子,鬼物禽獸守之,不可 妄得。」會稽有地名蓼,出餘糧,土人掘之,以物請買,所 請有數,依數必得。此猶有神,豈非太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