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1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氣升而地沉,則海水溢上而為潮;氣降而地浮,則海水縮而為汐。一晝一夜,陰陽之氣再升再降,故一日之間,潮汐皆再。」 其說與地有四遊,相為表裏。然以渾天術觀之,天形斜倚,半在地上。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其南五十五度正當地之中。又其南十二度為夏至之日道,天在地上最高,故晝長。又其南二十四度為春秋分之日道,天在地上稍低,故晝夜平。又其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天在地上最低,故晝短。其南下入地纔三十一度而已。此晝夜長短,乃天體高低自然之理,非因地之升降也。潮汐消長,則惟余襄公「《海潮圖序》最明。蓋潮之消息,皆係於月。月臨卯酉則潮漲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乎南北。晝夜之運,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故太陰西沒之期,常緩於太陽三刻有奇。潮信之來,率亦如是。自朔至朢,常緩一夜潮;自朢至晦,復緩一晝潮。朔朢前後,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勢長,朔後三日潮勢大,朢亦如之。月弦之際,月行差遲,故潮之去來,勢亦稍小。一月則潮盛於朔朢之後,一歲則潮盛於春秋之中。春夏晝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蓋歲之有春秋,猶月之有朔朢,天地之常數也。此潮之消息,乃係乎月之進退,亦非因地之浮沉也。張子特用舊說而未之易耳,因附見之。

性理會通

《地理》

《朱子》曰:「山河大地,初生時須尚軟在。」

《河圖》言:「崑崙者,地之中也。」《素問》曰:「天不足西北,地不 滿東南。」註云:「中原地形,西北高,東南下。」今百川滿湊 東之滄海,則東西南北高下可知矣。

《水經》云:「崑崙去嵩山五萬里。」看來不會如此遠,蓋中 國至于闐二萬里,于闐去崑崙無緣更有三萬里。《文 昌雜錄》記于闐遣使來貢獻,使者自言其西千三百 餘里即崑崙山。今中國在崑崙之東南,而天竺諸國 在其正南,大抵地形如饅頭,其撚尖則崑崙也。 西北地至高,地之高處又不在天之中。

地有絕處。唐太宗收至骨利斡,置堅昆都督府。其地 夜易曉,夜亦不甚暗,蓋當地絕處,日影所射也。其人 髮皆赤。至鐵勒則又北矣。極北之地人甚少,所傳有 二千里松木,禁人斫伐,此外龍蛇交雜不可去。 《通鑑》說,有人適外國,夜熟一羊脾而天明,此是地之 角尖處,日入地下而此處無所遮蔽,故常光明,及從 東出而為曉,其所經遮蔽處亦不多耳。自古無人窮 至北海,想北海只挨著天殼邊過,緣北邊地長,其勢 北海不甚闊,地之下與地之四邊皆海水周流,地浮 在水上與天接,天包水與地

「問阻,三面而守之,以一面東制諸侯」,此關中之形勢。 然漢高道南陽,過酈析以叩武關,而關中無擊柝之 限。既而從山東之師,稍益以關中之士固守潼關,而 項羽破圍入之。及其領漢、蜀之封,地形稍痿矣,乃由 故道以定三秦之壤。夫以天險不可升之勢,而楚漢 分爭之始,或自東南而入武關,或自西南而抵陳倉, 或自東方而越殽函,何耶?潛室陳氏曰:「自古入關有 三道:一自河北入,為正道;一自河南入,為間道;一自 蜀入,為險道。關中雖號天險,豈無可入之道,第不比 他戰場,可長驅而進耳。」

問:「巴蜀四塞,非進取之地,惟一江陵。然諸葛亮不勸 先主都之,而關羽之危,又不聞救之,何也?」曰:「江陵屬 荊州,武侯首陳取荊州之策,先主不能用。其後爭之 於吳而不得,吳止分數郡以與之。至關羽之敗,并數 郡而失之,況得而都之耶?況荊襄為南北咽喉,在三 國為必爭之地,乃戎馬之場,非帝之都也。」九峰蔡氏 曰:「河北諸山,根本脊脈,皆自代北寰、武、嵐、憲諸州,乘 高而來。其脊以西之水,則西流以入龍門,西河之上 流;其脊以東之水,則東流而為桑乾、幽、冀,以入於海。 其西一支為壺口、太岳;次一支包汾、晉之源而南出, 以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以為雷首;又次一支乃為 太行;又次一支,乃為恆山。此大河北」境之山也。其江 漢南境之山,則岷山之脈。其北一支為衡山,而盡於 洞庭之西。其南一支,度桂嶺,北經袁、筠之地,至德安 之敷淺原。二支之間,湘水間斷。衡山在湘水西南,敷 淺原在湘水東北。孔氏以為「衡山之脈連延而為敷 淺原」者,非也。

臨川吳氏曰:「天下之山脈,起於崑崙,山脈之所起,即 水源之所發也。水之發自崑崙者,其原為最遠,惟中 國之河為然。漢之發源於嶓冢,江之發源於岷山以 西,視他水亦可謂遠,而非極於山脈初起之處,則不 得與河源並也。故天下有原之水,河為第一。古人祭 川,先河後海,重其原也。」

明屠隆鴻苞

《地解》

柔順利貞,《坤》之道也。承天施行,其為德也隨。吐納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