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1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地之高下亦如此焉。以钁鍤鑿地,以埤增下,則其下 與高者齊。如復增钁鍤,則夫下者不徒齊者也,反更 為高,而其高者反為下。使人之性,有善有惡。彼地有」 高有下,勉致其教令之善,則將善者同之矣。善以化 渥釀其教令,變更為善,善則且更宜反過於性善,猶 下地增加钁鍤,更崇於高地也。

《晉書五行志》:「安帝隆安初,輔國將軍孫無終家於既 陽,地中聞犬子聲。尋而地坼,有二犬子,皆白色,一雄 一雌,取而養之,皆死。後無終為桓元所誅滅。」案《尸子》 曰:「地中有犬,名曰地狼。」《夏鼎志》曰:「掘地得犬,名曰賈。」 此蓋自然之物,不應出而出為犬禍也。

《風土記》:陽羨縣東有太湖,中有包山,山下有洞穴,潛 行地中,云無不通,謂之「洞庭地脈。」

《聞見前錄》:司馬溫公嘗問康節曰:「某何如人?」曰:「君實 腳踏實地人也。」

《齊東野語》:「按渾天儀始於洛下閎,或以為璿璣,王衡 之遺法,非也。其後賈逵、張衡、解蘭、李淳風、梁令瓚、僧 一行以下皆能之,獨有候風地震之器曰地動儀者, 無傳焉。按漢《張衡傳》,此儀,以精銅為之。其器圓徑八 尺,形似酒樽,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 龍,首銜銅丸,每龍作一蟾蜍,仰首張口而承之,機關 巧製,皆在樽中。龍必致九州地分,如遇某州分地動, 則龍銜之,丸即墜蟾蜍口中,乃鏗然有聲。司候者占 之,則知某地分震動矣。」《北史》:「信都芳明筭術,有巧思, 聚渾天攲器、動地銅烏、刻漏、候風諸巧事,令算之,皆 無遺策。」隋臨孝恭,嘗著《地動遺經》一卷,今失傳焉。然 以理揆之,天文有常度可尋,時刻所「至,不差分毫,以 渾天測之可也。若地震則出於不測,蓋陰陽相薄使 然。亦猶人之一身,血氣或有順逆,因而肉瞤目動耳。 氣之所至則動,氣所不至則不動。而此儀置之京都, 與地震之所了不相關,氣數何由相薄,能使銅龍驤 首吐丸也?細尋其理,了不可得,更當訪之識者可也。」 《桑榆漫志》:《損齋梅氏備忘錄》論前人所謂「地有四遊」 之非。梅曰:「地之凝結,由制於氣之勁急,旋遶而不可 嬰也。地而可遊,是天氣尚可嬰也。非不知地,亦不知 天也。噫天地一氣也,清濁相附而成天氣附地旋遶, 地體乘氣升降。四遊者,乃天道之自然,以應乎四時, 地隨氣運,不得不逐氣之移轉也。」詳損齋之論,不知 孰又為「知天地者歟?」

明鄭曉古言:「開闢至今,惟天不增不減。土有增有減, 山有減無增,水有增無減。土山水皆地也,統言之,地 亦不增不減,然其形體亦改變矣。其於人也,形體有 減無增,嗜慾有增無減,惟天命之性不增不減。」 雲夢《藥溪談》:「中州地形大體,以嵩高為心,以汴京為 腹,以伊汝為左右手,以河淮為左右足。蓋伊陽之北, 山曰『臥雲』」,北則伊水,南則汝水。臥雲中據之則中州 之華蓋。伊自鞏會洛即入河,汝亦東入於淮。兩水之 內,蓋再結為嵩高,三結而為汴河,與淮交而入海。伊 河之北,汝淮之南,皆所謂「外羅」者與?

《嘉定縣志》:晉元康中,婁人懷瑤家忽聞地中有犬聲, 視發聲處,有竅如螾穴,掘入數尺,得犬子雌雄各一, 目猶未開,大於常犬,哺之能食,還置穴中覆之,越宿 不見。尸子曰:「地中有犬名地狼。」《夏鼎志》曰:「掘地得犬 名賈。」或云:犀犬得之者,其家富昌。瑤家累歲亦無他 禍福也。

《日知錄》:九州之名,始見於《禹貢》。《周禮職方氏疏》曰:「自 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黃帝以 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蓋天下有九 州,古之帝者皆治之。後世德薄,止治神州。神州者,東 南一州也。」此荒誕之說,固無足采。然中國之大,亦未 有窮其涯域者。尹耕《兩鎮志》引《漢書地理志》言:「黃帝」 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而疑不盡於 禹九州之內。且曰:「以今觀之,涿鹿,東北之極陬也,而 黃帝以之建都;釜山,塞上之小山也,而黃帝以之合 符。」則當時藩國之在其西北者可知也。秦漢以來,匈 奴他部如爾朱、宇文之類,往往祖黃帝,稱昌意後,亦 一證也。厥後昌意降居,帝摯遜位,至「於洪水之災,天 下分絕,而諸侯之不朝者有矣。以《書》考之,禹別九州, 而舜又肇十二州。其分為幽、并、營者,皆冀之東北,必 其前閉而後通,前拒而後服者也。而此三州以外,則 舜不得而有之矣。此後世幅員所以止於禹跡。九州 之內,而天地之氣,亦自西北而趨於東南,日荒日闢, 而今猶未巳也。」騶子之言。雖不盡然。亦豈可謂其無 所自哉。

營、并、幽三州在《禹貢》九州之外,先儒謂以冀、青二州 地廣而分之,殆非也。幽則今涿、易以北至塞外之地, 并則今忻、代以北至塞外之地,營則今遼東、大寧之 地,其山川皆不載之《禹貢》,故靡得而詳。然而益稷之 書,謂「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則冀方之北,不應僅數百 里而止。《遼史地理志》言幽州在渤、碣之間,并州北有 代、朔、營州,東暨遼海。《營衛志》言:「冀州以南,歷洪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