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1 (1700-1725).djvu/80

此页尚未校对

水陸行七八百步至下巖,十許步至上巖,自上巖轉 西南,凡百餘步至龍巖,上巖各三穴,下巖一穴,半邊 上巖,凡九十餘穴」,然又以下巖為勝。龍巖乃唐初取 硯處,色正紫而細,細潤不及下巖,後得下巖龍巖,遂 不復取之。今下巖石遂取諸半邊巖,近亦塞矣,獨上 巖可取之。下巖一穴泉水溢,歲久石屑崩塞,雖千「夫 終歲功,亦不可得之。」凡此壁石在水底石絕乾則灰 青紫色,濕則深紫。眼正圓有瞳子暈數十重,綠碧白 黑相間如畫,青綠處類翡翠色。南壁石則水羊石也。 上巖三穴,則土地巖。中巖穴即梅株巖。下穴,今俗呼 為「中巖上穴。」中穴今已塞矣,而下穴中亦能開其路。 采石之處,下無積水,土有泉滴,如飛雨,色乾濕與下 巖同,但稍多紫色。北壁者,與下巖南壁相類。下穴南 壁者,石色似微帶黃色,眼有瞳子暈七八重,青黃綠 白黑相兼,已不及北壁,眼亦無暈矣。上穴中穴,石色 益黃,其眼亦帶黃色。《半邊山》諸巖,曰大秋風,曰小秋 風,曰獸頭,曰獅子,曰桃花,曰河頭,曰新坑,曰黃坑,其 名亦類下巖,但眼暈只三四重,色赤青白可愛,唯層 暈稍駁雜耳。凡巖石有兩壁,各石三層之上即復石 也,石色燥甚,下即底石也,石色雜雖潤不發墨。凡三 層之上,從上第一層謂之「頂石」,皆紫。第二層請幫助識別此字。石或 有眼,或無眼,第三腳石即無眼。大抵有眼石在水巖 中尤細潤。下巖石謂之「鴝鵒眼」,上巖下穴謂之「鸚𪃿 眼」,上巖下中穴謂之「雞翁、貓兒眼」,半邊山謂之「雀兒 眼」、「了哥眼」,土人以此別之。

《小湘石》

在端州之西四十里,石色紫稍燥,間有眼者,類鵲眼, 但無瞳子。《後歷石》在端之北十里,赤紫石極細不甚 潤,石性極軟,間有眼者,但一兩暈。𥑍坑在下巖山之 下一小溪。今其歲久崩落之石,久為風日所侵,性堅 頑極不發墨,石色正紫,瑩淨,間亦有眼,無層暈,色駁 雜。大抵諸石在穴中,正如石榴子。𨺤𨺤各有石朴籠 絡,中有硯材,大小既施斧鑿,十分之中可得三四許。 又有一種,圓如瓠,中有𧴪,謂之「子石」,尤佳極鮮。得之 下巖,下巖之價二十倍於上巖、下穴,上岩、下穴之價 十倍於半邊山諸坑,半邊山價十倍於小湘,小湘價 倍於𥑍《坑後歷絕》,品亦不過十來千。

《白馬寺石》

河南府白馬寺之野中,每大雨過,土中多獲細石,頗 碎。一種色深紺綠,類西蕃馬價珠;一種色稍次;一種 色淡綠,紋理多斑剝,鮮有瑩淨者,間有刻成物像,其 大不過如梅李,色深綠者,價甚穹。此石產外國,蓋西 洛故都之地即有之。又有於土中獲銅帶鉤,填以七 寶,雜諸細石,粲然可喜。

《密石》

密州安丘縣瑪瑙石,產土中或水際,「一種色嫩青,一 種瑩白,紋如刷絲,盤繞石面,或成諸佛像,外多麤石 籠絡,擊而取之,方見其質。土人磨治為砑頭之類以 求售,價頗廉,亦不甚珍。至有村人以此石疊為牆垣, 有大如斗許者,頃因官中搜其價數十倍。」

《方山石》

台州黃巖縣有山,名「方山」,其山之顛狀如斗,因以得 名。凡中所產石,不以巨細,有數色,率皆方形,其質稍 麤。

《鸚鵡石》

荊南府有石如巨碑路隅,色淺綠,不甚堅,名「鸚鵡石。」 擊取以銅盤磨其色,可靖笙。

《紅絲石》

青州縣紅絲石,產土中,其質赤黃,紅紋如刷絲,縈繞 石面而稍軟,扣之無聲。琢為硯,先以水漬之,乃可用。 蓋石質燥渴,頗發墨。唐林甫猷頃作《墨譜》,以此為上 品。

《石綠》

信州鉛山縣石綠,產深穴中。一種融結為山峰,勢不 甚堅。一種稍堅於練色中,及如刷絲及深者,鐫礱為 器,向明視之,頗光燦閃色。又有一種淡綠或細碎者, 入水烹研可表飾。

《無為石》

無為軍石產土中,性甚軟,凡就土揭取之,見風即勁, 兩面多柏枝,如墨寫石,色帶紫或灰白,間有紋理,或 岡巒遍列,林中有徑路,全如圖畫之狀,頗奇特。又有 彷彿類諸佛像,土人磨治為屏,頗自然,勝稀略諸石。

《泗石》

泗州行墩鎮瑪瑙,出沙土中,其質礨磈外沙泥積漬, 或如灰粉籠絡。凡擊去麤面,中有水色,微青白,稍瑩 徹,無刷絲紋。工人治為器物,頗不及真貴。

《樊石》

鸛巢中有石,亦名樊石,如雞卵,色灰白。鸛於巢側每 為泥,池中多置鰌蝦之蓄,水中以此石養之,每探取 則吞而飛去,頗難得。頃年溫州瑞安縣佛舍中嘗有 鸛巢,因端午晨朝一人忽登屋謀取,為人所捕訟。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