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2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澤州

「睡鶴石」 在澤州東南隅李鶴鳴宅內,其形類鶴,故 名。

《河南通志》

河南府

啟母石, 在登封縣北嵩山之麓,古云塗山氏所化。 漢武帝祀中嶽,見啟母石,遂令建廟。

南陽府

仙人石, 在桐柏縣西南四里。相傳有道士昇仙於 此,因名。石有遺文,世莫能識。

望夫石 在新野縣北二十五里白河岸。世傳一婦 送夫從戍至此,別後其婦望夫佇立忘歸,久之化為 石,故名。

《陝西通志》

西安府

落星石 在興平縣治內。晉穆帝時,有星隕縣西南 汙澤,化為石,色黃白,形如甕,高五尺。唐韓琮為興平 令,移置縣齋。

「佷石 在臨潼縣始皇陵北里許。始皇遠採,將致之 驪山,至此不復動。石形似龜,高一丈八尺,周圍十八 步。」皇甫湜有《佷石銘》。

石鏡, 在盩厔縣境,嶺半有石方丈餘,瑩明如鏡,遠 照長安。今樵者鎚暗矣。

六石人。 《長安志》云:渭南縣東南有六石人,趙石勒 所造。西魏入關,移石人於府門外,經宿仍歸本處。今 縣東十五里有二枚,東北一里二枚,東南七里二枚。 羊公石榻, 在華陰縣車箱谷中,石室有石榻,修羊 公常臥於上,石榻盡穿不食。漢景帝問之,公不答,即 化石羊,其背有字云:「修羊公謝天子。」後置石羊于通 靈臺,羊又去,不知所之。

石磬 在耀州東五里,山出青石,可以為磬。唐天寶 中,採用泗濱之石,遂廢。白居易有詩記之。

西原石鼓, 在三水縣。自秦以來,稱石鼓原,不知石 鼓所自始。今在武帝廟中,高六尺,文多剝落,其可辨 者惟魏文帝太和六年有「艾經、艾程」邑士夫敬謁。政 和六年「尹天覺、張光、李法、石彥政、种浩率胡臨、宰王 仲武、簿張仲恭、尉步子厚、寄居劉直道、緣仲秋檢踏 屯田,恭謁武帝廟,時孝昌乙卯十月三日」等字跡。

延安府

石溞。 《名勝志》云:宜川縣北石溞下三里,黃河中流, 有石扼之。蓋禹鑿河導流之處,謂壺口也。《禹貢》壺口 註:在北屈縣北,即今山西吉州。宜與吉相對,止隔一 河,其地面水勢偏重在宜,故土人以壺口為滴溞云。 石溞在原上,近溞,故以此名村。村頭有古碑,書「壺口 佳境,兩省通衢。」蓋指石溞下水南渡口也。又按《水經 注》:「數里之外,便覺霧雨霑人,則水勢排空,迅如箭括, 其高九里」之言不虛矣。縣北之縣,指郭下,非今縣治。 馬戰石, 在葭州城西里許,石上有馬蹄跡,深三寸 餘,傳為古戰場。

轆轤石 在葭州東南八十里拍窊山頂半露其形, 酷似轆轤。

鳳翔府

金錢石 在郿縣陽峪谷。其形上如屋室,下如碾盤, 傍臨深淵,用手搖之即動,視之隱然有金錢。

磻溪釣石 在寶雞縣東南磻溪谷中。溪邊有石,下 細上鉅,俯臨溪中,故老相傳,為太公釣魚處,石上有 兩膝所著跡。按太公釣臺有三,在河南新安城東者, 一今去水數丈許;一在咸陽城西,土屹然不崩;一在 寶雞蟠溪,其遇文王處乃磻溪也。

《磻溪石室》, 在寶雞縣南六十里磻溪谷中。東南隅 有石室,蓋太公所居,其水清冷神異,北流注渭。蘇東 坡有詩。

石雞, 《辛氏三秦記》云:「寶雞縣陳倉山有石雞,與山 雞各別。趙高燒山,山雞飛去,而石雞不去,晨鳴山頭, 聲聞三十里。或謂是玉雞也。」

漢中府

石鼓 在褒城縣北四十五里龍江側,有石鼓,形圍 一丈,擊之有聲。與此相對者有石蝦蟆,高六尺許,其 質生成,儼如雕琢。

石鏡, 在褒城縣蕭何堰石門之上,可燭鬚眉。杜甫 詩云:「蜀王將此鏡,送死置空山。冥寞憐香骨,提攜近 玉顏。」

石筍 在寧羌州西北百里,有石聳立如筍,高三丈。 石鐘、石鼓, 俱在寧羌州五丁峽內,去州北五十里, 兩崖東西峙立,人自中行。一石似鼓,懸於東崖畔。一 石似鐘,懸於西崖畔。其「石鼓,明隆慶中取下,鑿為兩 截,作二石鼓,置州儀門內。」

石牛 在寧羌州五丁峽內,有石牛十二頭。一云「五 頭」,即秦惠王所造,以紿蜀者。今在蜀鄧艾廟內,復遷 聖壽寺。

鞏昌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