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2 (1700-1725).djvu/70

此页尚未校对

《獨異志》:「前漢劉子光西征過山而渴,無水。子光在山 間見一石人,問之:何處有水,石人不荅,乃拔劍斬石 人,須臾窮山水出。」

《文士傳》:魏文帝在東宮,宴諸文學,酒酣,命甄后拜坐, 坐者咸伏,唯劉楨平仰觀之,太祖以為不敬,送徒隸 簿。後太祖乘步牽車乘城,降閱簿作,諸徒咸敬,而楨 摳坐,磨石不動。太祖曰:「石如何性?」楨曰:「石出荊山元 巖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內秉堅貞之志,雕之不增文, 磨之不加瑩,稟氣貞正,稟性自然。」太祖曰:「名豈虛哉。」 復為文學。

《述異記》:「魏武帝末年,鄴中雨五色石。」

《水經注》諸葛亮《八陣圖》,東跨故壘,自壘西去,聚石八 行,行間相去二丈,因曰「八陣。」

《蜀中記》:「隗叔通,僰人也。性至孝。母每食,必須江水,通 每汲,江中石為之出。」今江中有石,號「孝子石。」

《三國志明帝本紀》:青龍三年:「春正月乙亥,隕石於壽 光。」《魏氏春秋》曰:是歲,張掖郡刪丹縣金山元川溢, 涌寶石負圖,狀象靈龜,廣一丈六尺,長一丈七尺一 寸,圍五丈八寸,立於川西。有石馬七,其一仙人騎之, 其一羇絆,其五有形而不善成。有玉匣,關蓋於前,上 有「玉」字。玉玦二,璜一,麒麟在東,鳳鳥在南,白虎在西, 犧牛在北。馬自中布列四面,色皆蒼白。其南有五字, 曰「上上三天王。」又曰:「述大金,大討曹金」,但取之金立 中大金馬一匹,在中,大吉開壽。此馬甲寅述水,凡中 字六,金字十,又有若八卦及列宿孛彗之象焉。《世語》 曰:「又有一雞象。」《搜神記》曰:「初,漢元成之世,先識之士 有言曰:『魏年有和,當有開石於西三千餘里,繫五馬, 文曰:『大討曹』』。」及魏之初興也,張掖之柳谷有開石,始 見於建安,形成於黃初,文備於太和。周圍七尋,中高 一仞,蒼質素章,龍、馬、麟、鹿、鳳凰、仙人之象,粲然咸著。 此一事者,魏、晉代興之符也。至晉泰始三年,張掖太 守焦勝上言:「以《留郡本國圖》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 同,謹具圖上。」按其文有五馬象:「其一有人平上幘,執 戟而乘之;其一有若馬形而不成其字,有金,有中,有 大司馬,有王,有大吉,有正,有開壽。」其一成行,曰:「金當 取之。」《漢晉春秋》曰:氐池縣大柳谷口,夜激波涌溢,其 聲如雷。曉而有蒼石立水中,長一丈六尺,高八尺,白 石畫之,為十三馬、一牛、一鳥、八卦玉玦之象,皆隆起, 其文曰:「大討曹,適水中甲寅,帝惡其討也,使鑿去為 計,以蒼石」窒之,宿昔而白石滿焉。至晉初,其文愈明, 馬象皆煥徹如玉焉。

《拾遺記》:魏明帝起凌雲臺,躬自掘土,群臣皆負畚鍤。 天陰凍寒,死者相枕。洛、鄴諸鼎皆夜震自移,又聞宮 中地下有怨歎之聲,高堂隆等上表諫曰:「王者宜靜 以養民,今嗟嘆之聲形於人鬼,願省薄奢費,以敦儉 朴。」帝猶不止。廣求瑰異,珍賂是聚,飭臺榭,累年而畢, 諫者尤多。帝乃去煩歸儉,死者收而葬之,人神致感, 眾祥皆應。泰山下有連理文石,高十二丈,狀如柏樹, 其文彪發,似人雕鏤,自下及上,皆合而中開,廣六尺, 望若真樹也。父老云:「當秦末,二石相去百餘步,蕪沒 無有蹊徑。及魏帝之始,稍覺相近。如雙闕土王陰類, 魏為土德,斯為靈徵。」

《三國志管寧傳》:「『鉅鹿張臶,字子明,青龍四年辛亥詔 書,張掖郡元川溢涌,激波奮蕩,寶石負圖,狀像靈龜, 宅於川西,嶷然磐峙,蒼質素章,麟鳳龍馬,煥炳成形, 文字告命,粲然著明。太史令高堂隆上言:古皇聖帝 所未嘗蒙,實有魏之禎命,東序之世,實事班天下』。任 令于綽,連齎以問臶,臶密謂綽曰:『夫神以知來,不追』」 已往,禎祥先見,而後廢興從之。漢已久亡,魏已得之, 何所追興禎祥乎?此石當今之變異,而將來之禎瑞 也。

《公孫度傳》:度為遼東太守,時襄平延里社生大石長 丈餘,下有三小石為之足。或謂度曰:「此漢宣帝冠石 之祥,而里名與先君同,社主土地,明當有土地而三 公為輔也。」度益喜。

《許褚傳》:「褚字仲康,譙國譙人也。長八尺餘,腰大十圍, 容貌雄毅,勇力絕人。漢末,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共 堅壁以禦寇。時汝南葛陂賊萬餘人攻褚壁,褚眾少 不敵,力戰疲極,兵矢盡,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杅 斗者,置四隅,褚飛石擲之,所值皆摧碎,賊不敢進。」 《東夷傳註》:《魏略》曰:「大秦國出九色次玉石:一曰青,二 曰赤,三曰黃,四曰白,五曰黑,六曰綠,七曰紫,八曰紅, 九曰紺。」今伊吾山中有九色石,即其類。

《孫皓傳》:「天璽元年,吳郡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壅塞, 今更開通。長老相傳,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 又於湖邊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寸 餘,刻上作「皇帝」字。於是改年,大赦。秋八月,鄱陽言歷 陽山石文理成,字凡二十,云「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 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又吳興陽羨山有空石, 長十餘丈,名曰「石室」,在所表為大瑞。乃遣兼司徒董 朝、兼太常周處至陽羨縣封禪國山。明年,改元,大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