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2 (1700-1725).djvu/71

此页尚未校对

以協《石文》。《江表傳》曰:歷陽縣有石山,臨水高百丈, 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駢羅,穿中色黃赤,不與本體相 似,俗相傳謂之石印。又云:石印封發,天下當太平,下 有祠屋。巫祝言:「石印神有三郎。」時歷陽長表上言石 印發,皓遣使以太牢祭歷山。巫言:「石印三郎說,天下 方太平。」使者作高梯,上看印文,詐以朱書石作二十 字,還以啟皓,皓大喜曰:「吳當為九州作都渚乎?從大 皇帝及孤四世矣。太平之主,非孤復誰!」重遣使以印 綬拜三郎為王,又刻石立銘,褒贊靈德,以荅休祥。 《晉書武帝本紀》:泰始三年夏四月戊午,張掖太守焦 勝上言,「氐池縣大柳谷口有元石一所,白晝成文,實 大晉之休祥。圖之以獻。」詔以制幣告於太廟,藏之天 府。

《張軌傳》:軌進封西平郡公,不受。張掖臨松山石有金 馬字,磨滅粗可識,而「張」字分明。又有文曰:「初祚天下 西方安萬年」姑臧又有元石白點,成二十八宿。於時 天下既亂,所在使命,莫有至者。軌遣使貢獻,歲時不 替,朝廷嘉之。

《張華傳》: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槌之無聲。帝以問 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為魚形,扣之則鳴矣。」於是 如其言,果聲聞數里。

《馬隆傳》:「隆西渡溫水,奇謀間發,出敵不意,或夾道累 磁石,賊負鐵鎧,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無所留礙, 咸以為神。」

《孫楚傳》:楚少時欲隱居,謂王濟曰:「當枕石漱流。」誤云 「枕流漱石。」王濟曰:「流可枕,石可漱乎?」楚曰:「所以枕流, 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

《鮑靚傳》:「靚為南海太守,嘗行部入海,遇風飢甚,取白 石煮食之以自濟。」

《石勒載記》:建德校尉王和掘得圓石,銘曰:「律權石,重 四鈞,同律度量衡,有新氏造。」議者未詳,或以為瑞。參 軍續咸曰:「王莽時物也。」

《異苑》:豫章有石,黃白色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熱如鼎 於上,炊足以熟,冷則灌之。雷煥以問張華,華曰:「此燃 石也。」

吳郡岑淵為吳郡時,《大司農卿碑》注在江東湖西。太 元中,村人見龜載從田中出,還其先處,萍藻猶著腹 下。

永康王曠,井上有洗石,時見赤氣。後有二胡人寄宿, 忽求買之。曠怪所以,未及度錢,子婦孫氏睹二黃鳥 𩰚於石上,疾往掩取,變成黃金。胡人不知,索巿愈急。 既得,撞破,內空段有二鳥處。

《神仙傳》:「王烈者,字長休,邯鄲人也。常服黃精。及鈆,年 三百三十八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行步如飛。少時 本太學書生,學無不覽,常與人談論五經百家之言, 無不該博。中散大夫譙國嵇叔夜甚敬愛之,數數就 學,共入山遊戲採藥。後烈獨之太行山中,忽聞山東 崩地殷殷如雷聲,烈不知何等,往視之,乃見山破石」 裂數百丈,兩畔皆是青石,石中有一穴,口徑闊尺許, 中有青泥,流出如髓。烈取泥試丸之,須臾成石,如投 熱蠟之狀,隨手堅凝,氣如粳米飯,嚼之亦然。烈合數 丸如桃大,用攜少許歸,乃與叔夜曰:「吾得異物。」叔夜 甚喜,取而視之,已成青石,擊之戛戛如銅聲。叔夜即 與烈往視之,斷山已復如故。烈入河東抱犢山中,見 一石室,室中有石架,架上有素書兩卷。烈取讀,莫識 其文字,不敢取去,卻著架上暗書,得數十字形體,以 示康,康盡識其字。烈喜,乃與康共往讀之,至其道徑, 了了分明。比及又失其石室所在。烈私語弟子曰:「叔 夜未合得道故也。」又按《神仙經》云:「神山五百年輒開, 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壽與天相《畢烈》」前得者,必是 也。

《廬山記》:陶淵明所居栗里有大石,淵明常醉眠其上, 名曰「醉石。」

《志怪錄》:「後趙時,塗中有大石二丈許,自立石勒命斷 之,有魚羊之文,於是字元羊。」

《酉陽雜俎》:「高唐縣鳴石山,嚴高百餘仞,人以物扣巖, 聲甚清越。晉太康中,逸士田宣隱於巖下,葉風雲月, 常拊石自娛。每見一人著白單衣,徘徊巖上,及曉方 去。宣於後令人擊石,乃於巖上潛伺,俄然果來,因遽 執袂詰之,自言姓王,字中倫,衛人。周宣王時入少室 山學道,比頻適方壺,去來經此,愛此石響,故輒留聽。」 宣乃求其養生,惟留一石如雀卵,初則凌空百餘步, 猶見漸漸煙霧障之。宣得石含,輒百日不飢。

《洽聞記》:「永昌年中,台州司馬孟詵奏,臨海水下馮義 得石連理樹三株,皆白石。」

《酉陽雜俎》:荊州利水間有二石若闕,名曰「韶石。」晉永 和中,有飛仙衣冠如雪,各憩一石,旬日而去,人咸見 之。

《宋書符瑞志》:「孫皓天璽元年,臨海郡吏伍曜在海水 際得石樹,高三尺許,枝莖紫色,誥屈傾靡,有光采,《山 海經》所載玉碧樹之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