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2 (1700-1725).djvu/83

此頁尚未校對

金庭玉柱者是也。中設石床,類為仙者之外室。再欲 進步,則有流水阻絕,漸為深杳,不能前矣。題曰「隔凡」, 字勢飛逸,疑非人間書也。

《燕山叢錄》:宛平西齋堂村產石,黑色而性不堅,磨之 如墨。金時宮人多以畫眉,名曰眉石」,亦曰「黛石。」 《五雜組》:「京都北三山大石窩,水中產白石如玉,專以 供大內及陵寢階砌欄楯之用,柔而易琢,鏤為龍鳳 芝草之形,採盡復生。昔人謂愚父所藏燕石」即此耶。 《艮齋筆記》:「房山之陰,有石立於巖麓,其長三丈,其廣 七尺,首昂而俯,足跂而斂,濯之則色青而潤,叩之則 聲清而越。米先生仲詒思致之海淀勺園中,車重輪, 馬十駟。既鑿,百夫曳之登車。七日始出山,又五日,僅 達良鄉。道上工力竭,因臥之田間,繚垣衛之,覆以葭 屋。於是先生作《大石出山記》」、「《薛岡千仞戲代石報書》。 先生復荅石,見報書,一時傳為佳話。吳中葛一龍震 甫次良鄉見石,為作長歌紀其事焉。

《西樵野記》:昔漢末吳郡陸公績為鬱林太守,泛海而 歸,唯一空舟,因恐覆舟,載一巨石鎮之。至吳棄於婁 門之野,埋沒土中,已為民家居址久矣。然亦有識者 過而謠曰:「此鬱林太守石也。」弘治丁巳,聞有代巡樊 柱史,命有司督役夫曳置察院之側,題其楣曰「廉石」, 建亭覆之。

《續已編》:「成化中,星隕於山東莒城縣馬長史家門中。 初墮地,其光煜煜,而星體腐軟,特如粉漿。馬家人以 杖抵之,沒杖成穴,久而漸堅,乃成一石。」

《異林》:「弘治戊午歲,修武縣東岳祠北,忽有黑氣聲如 雷,隱隱墮地。村民李雲往視之,得溫黑石一枚,良久 乃冷。」

《書畫史》:「岐陽石鼓,宋東都時,嘗鑄金填其刻文,移置 宣和殿。金人入汴,剔取其金而棄去之。故自靖康土 宇分裂之後,搨本絕不易得,好事者以銀一錠購其 十紙。國朝既取中原,乃輦至京師,置國學廟。」《門下 見聞錄》:「弘治時,祥符王公維為山西按察使。先是有 希進用者上章謂紫碧山產有石膽,可以益壽。遂遣 中」官,經年採求不獲,民咸告病。公令採小石子類此 者一升,以示中官,中官怒曰:「此搪塞耳!其物載諸書 中,何以謂無?」公曰:「若鳳凰麒麟,皆古書所載,今果有 乎?況山西荒旱,民不聊生。」毅然上疏,寢之。

《德慶州志》:「正德八年夏五月,日中雨石,其日倏然天 變,南方一道青煙之氣自下騰空,震動有聲,天略陰 噎,頃間落石,城之內外,大如拳,小如卵,其色赤而黑, 人皆拾之。」

《湖廣通志》:「嘉靖二十二年春,東安縣北十里許宣義 鄉有巨石,長博約丈餘。忽風雨交作,石乃特立,聲聞 數里。」

《廣東通志》:「嘉靖二十一年,西黎南鼓嶺有大石,自嶺 巔旋轉,徐徐移下,有雲從之,其聲隱隱如雷。二十九 年,會同白石嶺巨石墮民田,踞十餘丈。」

萬曆九年,興寧大信鄉有巨石,大十圍,高五尺許,飛 行一里。按《全州志》:「嘉靖丙午,有石乘風雨雷電,飛入 應泉井中,狀如龍馬。」《西樵山志》:「元末有石自肇慶夜 飛至西樵,土人呼為飛來石。」

《奇石記》:米氏萬鍾嗜石成癖,宦游四方,所積唯石而 已。最奇者有五:一靈璧石高四寸有奇,延袤坡陀,勢 如大山,四面如畫家皴法,巖腹近山腳特起一小方 臺,凝厚而削,臺面刻「伯原」二字,小篆絕佳,「伯原」,元杜 本字也。一靈璧石非方非圓,渾樸天成,週遭望之,皆 如屏嶂,有脈兩道,作殷紅色,一脈闊如小指,一細如 絲縷,自項上凹處垂下,如湫瀑之射。朝日石,高可八 寸許,圍徑尺,其聲鏗亮,色純黑,凝潤如膏,俱罄山產 也。一英德石,高四寸,長七寸,如雙虯盤臥,玲瓏透漏, 千蹊萬徑,穿孔鉤連。一兗州石,大如拳,灰褐色,巉巖 渾雅,堅緻有聲,或曰出嶧山深谷中。一仇池石,大亦 如拳,聲如響磬,峰巒洞壑,奇巧殊絕。公刻其底曰《小 武夷》。五石各具形勝,皆數百年物。

《春明夢餘錄》:「古雲山秀,米太僕萬鍾之居也。太僕好 奇石,蓄置其中。其最著者為非非石,數峰孤聳,儼然 小九子山也。又一黃石,高四尺,通體玲瓏,光潤如玉。 一青石,高七尺,形如片雲欲墮,後刻『元符元年二月 丙申米芾題,又有『泗濱浮玉』』」四篆字。太僕常以所蓄 石令閩人吳文仲繪為一卷,董思白、李本寧為跋尾。 《素園石譜》:「大理寺廨舍有怪石,棄置溝中,因復舁置 臺端,高四尺許,兩峰角立,一竅中通,錦紋粲然,誠天 壤奇物也。」

《北窗炙輠》:有人畜一石,胡人以十萬購之,取盆水置 石其中,視之,有一馬現石中,狀如飛動。其人問其所 用,曰:「此龍駒石也。以水浸之飲馬,馬輒生龍駒。」 《太平清話》:檇李項氏有靈璧石一座,長二尺許,色青 潤,聲亦泠然,背有黃沙文,一帶峰巒皆雋,下金填刻 字云:「宣和元年三月朔日御製御書」,其下押一字。 莫廷韓有《米海岳石》,遠望之,其色元,近視之,其色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