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2 (1700-1725).djvu/86

此页尚未校对

熟而洲沒,在船者斫斷其纜,船復漂蕩。向者孤洲乃 大魚,怒掉揚鬣,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風雲,在洲死者 十餘人。又余所知陳縞質,木人也,入終」南山採薪還, 晚趨舍,未至,見張丞相墓前石馬,謂為鹿也,即以斧 之,斧缺柯折,石馬不傷,此二者亦至誠也。卒有沈 溺斧缺之事,何金石之所感偏乎?子雲無以應予。 《嵩高志存異》:「《漢書》,武帝詔曰:『朕用事至於中嶽,見夏 后啟母石』。顏師古註曰:『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 先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 山氏往見禹,方化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 孕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見《淮南子》。

按:《穆天子傳》,「天子遊於黃口室之丘,以觀夏后啟之所居。」 郭璞注:「疑此言太室之丘,嵩高山,啟母在此山化為石,而子啟亦登仙,故其上有啟石也。」 皆見《歸藏》及《淮南子》。焦氏曰:「《歸藏經》不可見,考《淮南》今本並無載,此抑古有別本耶?」

《廣志》:「礪石出首陽山,有紫白彩色,出南昌者最善。今 武庫有數枚治御刀。」

《南越志》:「衡陽湘鄉縣有石魚山,下多元石,石色黑而 理若雲母,發開一重,輒有魚形,鱗鰭首尾,宛若刻畫。 長數寸,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膏腥,因以名之。」

《搜神後記》:「平樂縣有山臨水,巖間有兩目如人眼,極 大,瞳子白黑分明,名為目巖。」

始興機山東有兩巖相向,如䲭尾,石室數十所,經過 皆聞有金石絲竹之響。

《湘中記》:「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了了。然其石子 如樗蒲大,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 《南康記》:「處州石人山,在泥水口,近有三石,形甚似人, 居中者為君,左曰夫人,右曰女郎。」

南康縣歸義山,去縣七百里,下有石城,高數丈,遠望 嵯峨,靈闕騰空,故老謂之「神闕。」

《峽程記》:「灩澦堆乃積石所成,江心突兀而出。」《水經》所 載:「白帝城西有孤石,冬月石出二十餘丈,夏即沒。世 俗相傳,灩澦大如象,瞿唐不敢上;灩澦大如馬,瞿唐 不可下」是也。

《異苑》:「百丈山上有石房,內有石案,置石書二卷。」 《華陽國志》:「臨卭縣古石山有石礦,大如蒜子,火燒合 之,成流支鐵,甚剛,因置鐵官,有鐵祖廟祠。」

《埤雅》:「鸛泥,其巢一傍為池,以石宿水,今人謂之鸛石。 俗說:鵲梁蔽形,鸛石歸酒。」又曰:「礜石溫,鸛石涼。」 《荊州記》:「興安縣水邊有平石,其上有石櫛、石履各一 具。俗云:越王渡溪,脫履墮櫛於此。」

《齊諧記》:吳興故鄣縣東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直豎 一石可高百餘丈,至青而圓,如兩間屋大,四面斗絕, 仰之于雲外,無登陟之理。其上復有盤石,正圓如車 蓋,恆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號為「石磨」,轉快則年豐, 轉遲則歲儉,欲知年之豐儉,驗之無失。

虞喜《志林》:「夷陵有陰陽石,陰石常潤,陽石常燥,旱則 鞭陰石而雨,久雨鞭陽石則止。」

《述異記》:搗衣山,一名靈山,在瑯琊郡,山南絕險,巖有 方石,昔有神女於此擣衣,其石明瑩,謂之「玉女擣練 碪。」

丹陽大姑陵陵下有石麟二枚,不知年代。傳曰「秦漢 間公卿墓則以石麒麟鎮之。」虞氏縣有盧君古塚,塚 旁柏二株,枝條蔭茂二百餘步,樹文隱起,皆如龜甲, 根勁如銅石。

儋耳郡明山有二石如人形,云昔有兄弟二人向海 捕魚,因化為石,因號「兄弟石。」

《十道四蕃志》:「生公,異僧竺道生也。講經於此,人無信 者,乃聚石為徒,與談至理,石皆點頭。寺今有生公講 堂。」

《拾遺記》:「太山下有連理文石,狀如柏樹,自下及上,皆 合而中開,廣六尺,望若真樹也。」

岱輿山有員淵千重,孟冬水涸,中有黃煙從地出,起 數丈,煙色萬變。山人掘之,入數尺,得焦石如炭滅,有 碎火以蒸燭,投之則水面青色,深掘則火轉盛。 《郡國志》:「五如石在道州左北岸,左右前後及登石巔 皆相似,故以五如名。」

《九江志》:「虛谷東英巨川巖內有石人坐磐石上。體上 塵穢則興風,濕潤則致雨,晴日便舉體鮮潔,朗然玉 淨。」

《岳陽風土記》:方臺山在縣南蕭城《荊南志》雲:「山出雲 母,土人採之,先候雲所出處,在其下掘之,無不大獲。 有長五尺者,可以為屏風,當掘時有聲,即粗惡也。」 《始興記:桂陽貞女峽傳》云:「秦世有數女,取螺於此,遇 風雨,一女忽化為石人,今形高七尺,狀如女子。」 《水經注》:「夷水自沙渠入縣,水流淺狹,裁得通船,東逕 難留城」南城即山也,獨立峻絕。西面上里餘,得石穴。 把火行百許步,得二大石磧,並立穴中,相去一丈,俗 名「陰陽石。陰石常濕,陽石常燥。每水旱不調,居民作 威儀服飾,往入穴中。旱則鞭陰石,應時雨,多雨則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