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2 (1700-1725).djvu/87

此页尚未校对

陽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說,往往有效。捉鞭者不壽,人 頗惡之,故不為也。

澧水自縣東逕臨澧、零陽二縣故界。水之南岸,白石 雙立,厥狀類人,高各三十丈,周四十丈。故老傳言,昔 充縣尉,與零陽尉共論封境,因相傷害,化而為石。 聖水又東逕白石山,謂之白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 以白石名之。

於潛縣百丈山,即潛山也。山水東南流,名為「紫谿」,中 道挾水,有紫色盤石,長百餘丈,望如朝霞。又桐廬縣 至於潛,有嚴陵瀨,瀨帶山,山下有盤石,蓋嚴陵所遊 也。

白山北臨紫溪,又東南連山挾水,兩峰交峙十餘里, 中積石磊砢,相挾而上。澗下白沙細石,狀若霜雪,水 木相映,泉石爭暉,名曰「樓林。」

筑水東南流逕筑陽縣,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 時有見此石根如竹根而黃色,見者多凶,相與號為 「承受石。」

沔水北岸數里,有大石激,名曰五女激。或言女父為 人所害,居固城,五女思復父怨,故立激以攻城,城北 今淪於水。亦云:有人葬沔北,墓宅將為水毀。其人五 女無男,皆悉巨富,共修此激以全墳宅。然激作甚工。 又云:「女嫁為陰縣佷子,家貨萬金,而自少小不從父 語。父臨亡,意欲葬山上,恐兒不從,故命言葬我著渚 下石磧上。」《佷子》曰:「我由來不奉教,今從語。」遂盡散家 財,作石蒙,積土繞之,成一洲,長數百步。元康中,始為 水所壞,今石皆如半榻許,數百枚聚在水中。佷子是 前漢人。

獨山上有巖,巖上有人坐跡。山腹石上有兩手跡,山 下石上有兩足跡,俗名之為「仙人石。」

利水又南逕靈石下,一名逃石。《耆舊傳》言,石本桂陽 武城縣石,因夜風雷之變,忽然遷此。彼人來見,歎曰: 「石乃逃來。」因名逃石。以其有靈運徙,又曰靈石。 湘水北,又歷印石,石在衡水縣南。江水又有盤石,或 大或小,臨水而石悉有跡,其方如印,纍然行列如此, 可二里許,因名印石。

《洽聞記》:「于闐國北五日行,又有山。山上石,駱駝溺水 滴下,以金銀等器承之皆漏,人掌亦漏,唯瓠取不漏。 或執之令人身臭,皮毛改。」

《南嶽》岣嶁峰有響石,呼喚則應,如人共語而不可解 也。南州南河縣東南三十里,丹溪之響石,高三丈五 尺,闊二丈,狀如臥獸。人呼之應,笑亦應之,塊然獨處, 亦號曰「獨石」也。

《劫比他國》,中天竺之屬國也。有石柱高七十尺,紺色 有光。或觀其身,隨其罪福,悉向影中見之。

《錄異記》:「岐府西隴州路七十餘里,有魚龍洞,中有石, 或大或小,隨水流出。破而看之,石中皆有魚龍形。人 過洞前,並不敢語,語者便聞風雷之聲,立致驚懼奔 走,但諸人不聞耳。」

《寰宇記》:「安福縣長嶺山有石,可以種火,是為不灰石。」 「日月石在夔州東鄉西北岸,壁間懸二石,右類日,左 類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樹一枝。」

《續博物志》:「西海郡北山有赤石白石,以兩石相打則 水潤,打之不已則潤盡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數丈不 滅。有大黑風自流沙出,奄之乃滅,其石如初。」

《方輿勝覽》。「六穿石在梧州府陸川,壁立如碑,高可丈 餘,上穿六孔,故名。」

《孔帖》:回紇拔野古有康干河,斷松投之,三年化為石, 色蒼節理,號「康干石。」

《因話錄》:《漢書》載張騫窮河源,言其奉使之遠,實無天 河之說。惟張茂先《博物志》說:近世有人居海上,每年 八月見海槎來,不違時,齎一年糧,乘之到天河,見婦 人織丈夫飲牛,遣問嚴君平,云「某年某月某日,客星 犯牛斗,即此人也。」後人相傳云得織女支機石,持以 問君平,都是憑虛之說。今成都嚴真觀有一石,俗呼 為「支機石」,皆目云當時君平留之。寶曆中,余下第還 家於京洛,途中逢官差遞夫舁張騫槎,先在東都禁 中,今准詔索有司取進,不知是何物也。前輩詩往往 有用張騫槎者,相襲謬誤矣,縱出雜書,亦不足據。 《酉陽雜俎》石人:「尋陽山上有石人,高丈餘,虎至此輒 倒石人前。」

石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採以膏車及 燃燈,極明。」

《鏡石》,濟南郡有方山,相傳有奐生得仙於此。山南有 明鏡崖,石方三丈,魑魅行伏,了了然在鏡中。南燕時, 鏡上遂使漆焉。俗言「山神惡其照物,故漆之。」

「石靴」,《于闐國》剎利寺有「石靴。」

石阜石《河目》縣東有「石阜石,破之有祿馬跡。」

《石鼓》冀縣有「天鼓山,山有石如鼓河。鼓星搖動則石 鼓鳴,鳴則秦土有殃。」

荊州永豐縣東鄉里有臥石一,長九尺六寸,其形似 人體,青黃隱起,狀若雕刻。境若旱,便齊手而舉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