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4 (1700-1725).djvu/107

此页尚未校对

國。是則潞之得名巳人。漳水至潞為川,可以灌溉,或當是也。易氏曰:「《漢志》太原郡汾陽縣,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陽入河。攷唐嵐州靜樂縣,今屬澤州,即漢汾陽縣之地。汾水東南流入太原府之交城、陽曲、太原、清源、文水五縣,又東南流至汾州溫城、介休、靈石、汾西四縣,又東南流入晉州之霍邑、趙城、洪洞、臨汾」 四縣,又東南流至絳州之正平、稷山、龍門三縣,又南流至河中府寶鼎縣北,入于河。唐潞州潞城縣,本漢潞縣,屬上黨郡。漳水一名潞水,在縣北。闞駰曰:「潞水在縣北,為冀州浸」 ,即漳水也。蓋周以濁漳為潞,清漳為漳。

其利松柏。

易氏曰:唐潞州潞城縣,本漢潞縣,屬上黨。《禹貢》「冀州,厥木惟條。」 條,長也。其利松柏宜矣。

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穀宜黍稷。

李嘉會曰:冀之北土,馬之所生,今不曰馬而止曰牛羊。馬多出于隴西,正雍州地。黃氏曰:「九州獨雍、冀不宜稻,何也?自鄭國引涇為渠,西門豹引漳為陂,後人轉相師用,大抵稻田遍二州矣。禹之治水,非獨除害,濬畎、澮距川,蓋興利也。而二州獨不為稻田,至後人始為之,豈禹之智不及國豹之徒哉!是必害有甚於」 利者,禹不敢為。至于商周皆因之。後世但務興利,始發禁決防利,固可喜害曾不卹。漢末諸家治河之策,張戎獨言:「水性就下,行疾則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 今西方諸郡以至京師東行,民當春夏少水乾燥時,引河、渭水溉田,故使河流遲貯淤而稍洩,而多水暴至則「溢決。國家數隄塞之,稍高於平地,猶築堤垣而居水也。可各順從其性,毋復灌溉,則百川流行,水道自利,無溢決之患。」 夫水不使灌溉而失藝植之利,不智者皆能知之。然其識微見遠,實合大禹規模。由漢以來,冀、豫、徐、兗、河患竭,國力匱,民財漂沒墊溺,救患不給,灌溉之利,誠不足言矣。雍上流,冀下流,以形勢論之,雍本無害,然雍亦不以灌溉,何耶?決涇、渭、灞、滻諸水,使盡入河,上流甚駛疾,而下流猶謂其停緩。若分別諸水,上流已下決,下流遂淺淤,何疑哉?《孟子》曰:「禹以四海為壑。」 此說至漢猶有能知者。今千餘年,其學遂絕滅矣。《攷工記》曰:「水屬不理,孫謂之不行。」 古人治水,法理精詳,師授的確,其肯以一概之見而使「利害不足相補除哉。」

正北曰《并州》。

易氏曰:「舜有并州,《禹貢》以并入冀州,殷因之,周復分冀,復舜并州。以天下之勢言之,冀州在西河之東,雍州在西河之西,井州介乎雍、冀之間,故曰正北。」

其山鎮曰「恆山。」

易氏曰:《漢志》「恆山郡上曲陽縣,常山谷在西北,接唐定州恒陽縣,有北岳」 ,今改為中山府,縣為曲陽,即漢之舊也。

其澤《藪》曰「昭餘祁。」

黃氏曰:昭餘祁在汾州介休縣。《注水經》曰:「汾水於大陵縣左迤為鄔澤,引《廣雅》水自汾出,為汾陂,陂南接鄔。」 《地理志》曰:「九澤在北,并州藪也。」 《呂氏春秋》謂之大昭。又侯甲水逕大谷,謂之大谷水,逕祁縣故城南,自縣連延,西接鄔澤,是謂祁藪。《樂史寰宇記》:「昭餘祁,俗名鄔城泊,祁屬太原,漢故縣也。」

其川「虖池嘔夷。」

易氏曰:「《漢志》代郡齒城縣,虖池河東至參合,又東至文安入海。」 此言參合,則屬高柳縣。漢高柳縣隸代郡。唐貞觀以後,為默啜所破,州縣俱廢。開元十年,改定襄為雲中,有高柳故城。則齒城又當在高柳之北。虖池河源未之詳。其河自鴈門縣西南流入崞,與唐林二縣,又西南流至忻州秀容縣,又西南流入定襄縣,又南流至太原府盂縣,又東流至恆州之靈壽、真定、九門、槁城、穀城五縣,又東流至定州無極縣,又東流入深州之饒陽、鹿城、安平三縣,又東南流入瀛州之高陽、河間二縣,又東流入莫州之唐興及莫縣,以至任丘文安縣,即《漢志》所謂「至文安入海」 者也。康成曰:「嘔夷、祁夷,餘出平舒。」 《漢志》代郡平舒縣有祁夷水。唐蔚州興唐縣,本代郡地。嘔夷一名滱水,出縣西北高氏山,東北流至興唐縣,又東流至瀛州之博野,東流入於河。黃氏曰:「虖池出代州繁畤縣派阜山。嘔夷在蔚州靈丘縣,即滱水也。」 注「《水經》曰:溫夷之水,出縣西北高氏山,東至瀛州高陽縣入易。淶水即巨馬河,出蔚州飛狐縣淶山,東」 至霸州南,入于虖池,同入海。

其浸淶《易》,

黃氏曰:易水有三,皆出易州易縣。《寰宇記》:「北易,一名安國河,出縣西北窮獨山」 ,注《水經》濡水也。中易,出閻鄉城寬中國,東南流至古易京城,與北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