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4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於上方,月進百樽。先是以十二樽為水,式泥卵,置泉 亭中,每貢發,以之為則。靖康丙午,罷貢,至是開之,水 味不變,與他水異也。寺僧法皞言之。

《寓惠錄》:錫杖泉在羅浮寶積寺,即景泰禪師卓鍚之 地,亦謂之卓錫泉。蘇軾曰:「余昔自汴入淮,泛江泝溪, 歸蜀,飲江淮水蓋彌年。既覺至井水腥澀,百餘日然 後安之,以此知江之甘於井也。」予來嶺外,自場子江 始飲江水,及至南康,江益清駛,水益甘,則知南江賢 於北江也。近渡嶺入清遠峽,水色如碧玉,味亦益勝。 今日遊羅浮,酌景泰禪師錫杖泉,則清遠水又在其 下矣。嶺外唯惠人喜𩰚茶,此水不虛出也。 《敬君詩話》張喬云:「已老金山頂,無心上石橋。講移三 楚遍,梵譯五天遙。板閣懸秋月,銅瓶汲夜潮。自慚塵 世客,來坐亦通霄。」世稱「汲夜潮」句最工,謂中泠泉在 江心故也。今寺僧以井代操舟,犯險之勢,失其舊矣。 愚謂「清而有味,江心之水」,若云夜潮,是海水也。海水 鹹澀,豈堪烹茗?予自瓜步乘潮漲而渡江,久慕江心 之水,而不知其為潮也,亟命舟人汲一瓶到岸,取茶 煮之,則刺舌而不可飲,乃始知向者所汲是潮也,非 江水也。

《滇行紀略》:「十一日發安莊,過牒水岩,水從兩崖間過, 闊十餘丈,上若白練空懸,下若白雲倒飛,其聲殷殷 如雷。上下皆有清潭,碧玉黛綠相映,宇內瀑布,以此 為第一。次則廬山」三疊。

碧玉泉相近有曹溪寺,有泉甚清,一日三潮,以辰、午、 酉三時,水必漲滿,其餘半涸。貴州省有泉,一日五十, 盈五十涸,人稱「聖泉。」安寧城北有虎丘,亦美勝。用修 未嘗至姑蘇虎丘時遊此以寄想。

《居山雜志》:山中泉最甘美,掬之嗽,亦芳潔有味,味與 常水不同。又煮以茗荈,投以果筍益佳,雖屢啜靡厭。 一泉在山壁上落,下有小石池承之,冬夏不竭,名曰 「珍珠泉」,謂其滴之碎也。釋之棲最高者,汲以飲,供可 數人。

《林水錄》:「諸暨縣洩溪,溪廣數丈,中道有兩高山夾溪, 凡有三洩,洩懸三十餘丈,廣十丈,中二洩不可得至, 登山遠望,乃得見之。一洩懸百餘丈,水勢高急,聲震 水外,上洩懸二百餘丈,望若雲垂,此是瀑布,土人號 為洩也。」

《清暑筆談》:「隆興己巳,余被召北入,滯疾淮上,疏再上 乞休,未得報,移舟泊瓜步閘下。會天氣乍暄,運艘大 集,河流汙濁,每旦舟子棹江濤中,汲中泠泉。一日,舟 觸罌破,索他器承餘瀝以俟瀹茗。聞金山僧飲食盥 漱皆取給於此,此何異秦割十五城易趙璧,而荊山 之人用以抵鵲。」

《長安客話》:「玉泉山以泉名,泉出石罅,瀦而為池,廣三 丈許,水清而碧,細石流沙,綠藻紫荇,一一可辨。池東 跨小石橋,水經橋下東流入西湖。山頂有金行宮、芙 蓉殿故址,相傳章宗嘗避暑於此。」

《雨航紀惠山最勝》曰二泉亭,堂曰漪瀾泉,在亭中。二 井石甃,相去咫尺,方圓異形,汲者多由圓井,蓋方動 圓靜,靜清而動濁也。流過漪瀾,從石龍口中出,下赴 大池者有土氣,不可汲,泉流冬夏不涸。張又新品曰: 「天下第二泉。」

《宛委餘編》:「楊用修記安寧州湖泉,一日三溢三竭。連 州水下流有斟溪,一日十溢十竭。貴州城外有漏勺, 一日百盈百竭,應漏刻焉。可謂奇聞,因筆之。」

「銷夏。」唐元結《寒泉銘》云:「湘江西峰,直平陽,江口有寒 泉,出於石穴。峰上有老木,壽藤垂陰。泉上近泉,堪維 大舟,惜其蒙蔽,不可得見,踟躕行循其水,本無名稱 也。為其當暑太寒,故命曰寒泉。」銘曰:「於戲寒泉,瀛瀛 江渚,堪救渴人。不知當時大暑,江流若湯。寒泉一掬, 能清心腸。誰謂人惠,不在茲水?舟楫尚存,為利未已。」 辟寒扇子峽,重山相掩,正如屏風扇,疑以此得名。登 蝦蟆碚,《水品》所載「第四泉」是也。蝦蟆在山麓臨江,頭 鼻吻頷絕類,而背脊皰處尤逼真,造物之巧有如此 者。自背上深入,得一洞穴,石色綠,澗泉泠泠有聲。自 洞出垂蝦蟆口鼻間,成水簾入江,是日極寒,岩嶺有 積雪,而洞中溫然如春。

《岩棲幽事》:洞庭張山人云:「山頂泉輕而清,山下泉清 而重。石中泉清而甘,沙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厚。 流動者良於安靜,負陰者勝於向陽。山削者泉寡,山 秀者有神。真源無味,真水無香。」

孫真人云:「凡遇山水塢中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 癭病。凡陰地冷水不可飲,飲必作痎瘧。」

《筆記》:杜康泉在舜祠東廡下,世傳杜康用斯泉釀酒, 或以楊子江水并惠山泉稱之,一升重二十四銖,是 泉二十三銖。

《無鍚縣志》,邵文莊曰:《文獻通考》言惠泉甘美,置之第 二不忝,但未知康王谷水何如。余飲惠泉舊矣,後飲 康王谷水,未嘗躍然驚也。余友劉鎮江績亦稱惠泉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