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4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不遠」,蘇氏之說未必然也。《大全》。武夷熊氏曰:「兗州當河之下流,西距河,東距濟,北濱海,南接徐、豫之境。其地平廣演迤,無高山,即今兗、濟、德、棣、魏、博、滄、景等州之地。」

海、岱惟青州。

正義「青州東北跨海至遼東」皆是。舜為十二州,分青州為營州,即遼東是也。蔡註青州之域,「東北至海,西南距岱。」大全武夷熊氏曰:「遼東、朝鮮皆處于青州之境,亦以其地曠隔,故分為《營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

蔡註徐州之域,東至海,南至淮,北至岱。而西不言濟者,岱之陽濟東為徐,岱之北濟東為青,言濟不足以辨,故略之也。《爾雅》「濟東曰徐州」者,商無青,并青於徐也;《周禮》「正東曰青州」者,周無徐,并徐於青也。林氏曰:「一州之境必有四至,七州皆止二至,蓋以鄰州互見。至此州獨載其三邊者,止言海、岱,則嫌於青,止言淮海則」嫌於「場」,故必曰「海、岱。」及淮而後,徐州之疆境始別也。大全武夷熊氏曰:「徐即魯地,地連淮海、東夷。」

淮、海惟揚州。

蔡註揚州之域,「北至淮,東南至於海。」大全武夷熊氏曰:揚州在地東南隅,以地勢言也,山必起於西北,澤必匯於東南。《經》言淮海,惟揚州北距淮,東南至海。閩、粵雖上古未通,亦當在要荒之服。禹會諸侯於塗山、會稽,又禹迹之所至矣。西抵荊州之境。淮之西,當在桐柏、荊州之界,江之西,當在衡、鄣之界。其地乃淮東西、江東西及兩浙之地。

荊及衡陽惟荊州。

蔡註荊州之域,北距南條荊山,南盡衡山之陽。唐孔氏曰:「南方惟衡山為大。以衡陽言之,見其地不止此山,而猶包其南也。」大全曾氏曰:此荊山非雍州荊、岐既旅之荊山,此荊山南為荊州,北為豫州。《漢志》:荊山在南郡,今襄陽府臨沮縣;衡山在長沙,今潭州湘南縣;北距荊山,南及衡陽,為荊州,即今湖南、湖北之地也。今江西亦半屬荊州。武夷熊氏曰:「荊州之地亦廣,北接雍、豫之境,南逾五嶺,即越之南徼也。越雖上古未通,要當在要荒之服」;東抵揚州之境,西抵梁州及西南夷等處,皆楚地也。揚州之境,自兩浙為吳、越之外,江、淮皆楚境。

荊、河惟豫州。

蔡註《豫州》之域,「西南至南條荊山,北距大河。」大全武夷熊氏曰:「豫州居天下之中,其地北距河,南抵荊山,東抵徐,西抵雍、梁。」今為河南府、虢、郟、鄭、汝、來、蔡、唐、鄧、汴、宋等州之地。

華陽黑水惟《梁州》。

蔡註《梁州》之境,「東距華山之南,西據黑水。」大全武夷熊氏曰:「梁州即今全蜀之地,成都、潼川、興元、利州、夔州等路五十四州之地是也。或言秦以前未嘗通,至秦鑿山開道,關塞始通,恐止言金牛一道耳。不知岷、嶓、沱、潛、蔡、蒙、和、夷、禹之故迹皆可見,何嘗不通中國也?」

黑水、「西河惟《雍州》。」

蔡註雍州之地,西據黑水,東距西河。謂之「西河」者,主冀都而言也。大全武夷熊氏曰:雍州,秦地。周之岐、豐、鎬、京,漢之三輔皆此焉。婁敬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合天下形勢言之。所謂秦得百二者,實以據地勢之上游,當天下之要脊,四塞以為固,全一面之險,以東制諸侯,故言定都者必先焉。《書》以黑水、西河為界,而又西接弱水、流沙之地,則其土地之廣漠可知。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 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蔡註「甸服」,畿內之地也。甸田;服事也。以皆田賦之事,故謂之甸服。五百里,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里也。「禾本全曰總,刈禾曰銍,半槁也。半槁去皮曰秸。」「謂之服」者,三百里內去王城為近,非惟納總銍秸,而又使之服輸將之事也。獨於秸言之者,總前二者而言也。粟,穀也,內百里為最近,故并禾本總賦之外,百里次之,只刈禾半槁,納也。外百里又次之,去槁,麤皮,納也。外百里為遠,去其穗而納穀;外百里為尤遠,去其穀而納米。蓋量其地之遠近,而為納賦之輕重精粗也。比分甸服五百里而為五等者也。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

蔡註「侯服」者,侯國之服,甸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采者,卿大夫邑地。「男邦」,男爵小國也。諸侯,諸侯之爵,大國次國也。先小國而後大國者,大可以禦外侮,小得以安內附也。此分侯服五百里而為三等也。大全朱子曰:「第二之百里,為男爵之國。」三百里,謂自三至五為百里者三。呂氏曰:「采邑加今之職田,言男則子在其間,言侯則公伯在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