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8 (1700-1725).djvu/11

此页尚未校对

「質守盱眙,魏師以數十萬眾攻圍三旬,不拔而退」 ,即今縣城。

淮陰

安宜 漢平安縣地。魏鄧艾築石鱉城,在今縣西八十里,以營田也。

鍾離郡 東至淮陰郡四百二十里。南至廬江郡三 百三十里。西至彭城郡界九十五里。北至臨淮郡二 百二十里。東南到永陽郡二百二十六里。西南到壽 春郡二百二十里。西北到彭城郡四百五十八里。東 北到臨淮郡二百一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五十里, 去東京一千三百一十三里。戶二萬五百五十三,口 十三萬八千三百六十一。

濠州,《春秋》末鍾離子之國。昔禹會諸侯於塗山,即其 地也。魯成公時,叔孫僑如會吳于鍾離。昭公時,楚子 為舟師以略吳疆。吳遂滅巢及鍾離而還。楚平王時, 吳之邊邑卑梁女子與楚邊邑鍾離小僮爭桑,兩家 交怒相攻,遂滅卑梁人。卑梁大夫怒,發邑兵攻鍾離。 楚王聞,又怒,發國兵滅卑梁。吳王大怒,亦發兵使公 子光攻楚,遂滅鍾離、居巢。楚恐而城郢,則鍾離互為 吳、楚之邊邑。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因之。晉 初屬淮南郡,後僑置徐州。安帝時置鍾離郡。宋齊因 之,兼置徐州,亦為重鎮。梁因之。北齊改鍾離郡為西 楚州。隋改曰濠州,煬帝復置鍾離郡。大唐武德八年 為濠州,或為鍾離郡。領縣三:

鍾離 漢舊縣。東四里有古鍾離城,即魯昭公四年楚城鍾離,至二十四年為吳所滅是也。又縣東一里有廢小東城。《漢書》云:秦始皇二年築之,以鎮濠口。又郡東有公路城,即袁術所築。有梁荊山堰城,在郡城西百一十二里。梁武帝天監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陳計求堰淮水以灌壽陽,足引北方童謠曰:「荊山為上格」 ,浮山為下格,潼泡為激溝,併灌鉅野澤。武帝遂發徐陽人,率二十萬戶,取五丁以築之,令太子右衛率康絢護堰之作,役人及戰士有眾二十萬。於鍾離南起浮山,北抵巉依峰,以築土,合脊於中流。至十四年四月,堰將合,淮水漂疾,輒復決潰,眾患之。或為江淮多有蛟龍,能乘風雨決壞崖峰,其性惡鐵。因是引東面二冶,故鐵器大則釜鬲,小則鑊鋤,數千萬斤,沉於堰所,猶不能合。乃伐樹為井幹,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緣淮百里內,岡陵木石,無巨細必盡,負擔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蠅蟲晝夜合。是冬又寒甚,淮、泗盡凍,亡者十七八。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長九里,下闊百四十丈,上廣四十五尺,高三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夾之以堤,並樹杞柳,軍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潔,俯視居人墳墓,了然皆在其下。或人謂絢曰:「四瀆天所以節宣其氣,不可久塞。而水之所及,夾淮方數百里地」 ,魏壽陽城戍移頓於八公山北南,居人散就岡壟。至秋八月,淮水暴漲,堰果悉壞,決奔流于海。有濠水,即《莊惠觀魚》之處。

定遠 漢曲陽縣。在淮曲之陽,故名之。其故城在今縣西。又有秦、漢東城縣,在今縣東南,逐項羽之處。梁置臨濠郡。有古陰陵城,即項羽奔至陰陵失道之所。王莽改為陽陵。

招義 漢淮陵縣也。宋僑置濟陰郡於此。

壽春郡 東至鍾離郡二百二十里。南至同安郡八 百里。西至汝陰郡二百五十八里。北至汝陰郡下蔡 縣三百九里。東南到廬江郡三百里。西南到弋陽郡 四百六十三里。西北到汝陰郡二百五十八里。東北 到鍾離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一十九里, 去東京一千三百九十里。戶二萬九千七百十七,口 十五萬三千一百九十二。

壽州戰國時楚地。秦兵擊楚,楚考烈王東徙都壽春, 命曰郢,即此地也。秦滅楚,虜王負芻,其地為九江郡。 後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即此也。漢高帝更名 淮南國,武帝復為九江郡。後漢因之,兼置揚州。魏曰 淮南郡,仍舊,揚州為重鎮。三國時,江淮為戰爭之地, 其間數百里無復人居。晉平吳,其人各還本,故復立 為淮南郡,兼置揚州。東晉亦為重鎮。宋屬淮南郡。齊 因之,兼置荊河州,為重鎮。後魏曰揚州。梁置南荊河 州。後周曰揚州。隋文帝改曰壽州,煬帝初,復為郡。大 唐為壽州,或為壽春郡。領縣五:

壽春 漢舊縣。東晉以鄭皇后諱,改為壽陽。宜春曰宜陽,富春曰富陽,凡名「春」 ,悉改之。今縣東四十餘里,宋殷琰築四壘於此。齊、梁間又有淮南、梁郡、北譙、汝陰等郡,隋初並廢。有八公山。

安豐 春秋時六國,昔皋繇所封葬于此。有漢六安郡故城在南。梁置陳留、安豐二郡。有芍陂,楚孫叔敖所起。崔寔《月令》曰:「叔敖作朝思陂。」 即此。後漢王景為廬江太守,重修起之,境內豐給。其陂徑百里,灌田萬頃。齊梁常立屯田,無復輸運。

霍丘 漢松滋縣。梁置安豐郡,即今縣城。魏毋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