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8 (1700-1725).djvu/123

此页尚未校对

石首次畿

枝江,次畿。熙寧六年,省入松滋。元祐元年,復。建炎四年,江陵寄治。紹興五年,還舊。嘉熙元年,移澌涅洲。咸淳六年,移江南白水鎮。下。沱市。

建寧,次畿。乾德三年,升《白舊巡》為縣,并置萬庾縣。《萬庾》尋廢。熙寧六年,省建寧入石首。元祐元年復。南渡後省。

「鄂州,緊,江夏郡,武昌軍節度。初為武清軍,至道二年, 始改。建炎二年,兼鄂岳制置使。四年,兼江南鄂州路 安撫,尋改鄂州路安撫。紹興二年,改兼荊湖北路安 撫。」六年,管內安撫;十一年,罷。嘉定十一年,置沿江制 置副使。淳祐五年,兼荊湖北路安撫使;九年,罷。景定 元年,改荊湖制置使。咸淳七年,罷。崇寧戶九萬六千 七百六十九,口一十四萬七百六十七。貢銀。縣七:

江夏緊

崇陽,望。唐縣。開寶八年,又改今名。

武昌上

蒲圻中

咸寧中

通城。中。熙寧五年,升崇陽縣通城鎮為縣。紹興五年,廢為鎮。十七年,復。

嘉魚。下。熙寧六年,析復州地入焉。

監一。

寶泉熙寧七年置,鑄銅錢。

南渡後,升昌武縣為「壽昌軍。」

德安府,中,安陸郡,安遠軍節度。本安州。天聖六年,隸 京西路。慶曆元年,還本路。宣和元年,升為府。開寶中, 廢吉陽縣。建炎四年,為安陸、漢陽鎮撫使。紹興三年, 復來屬。咸淳中,徙治漢陽城頭山。崇寧戶五萬九千 一百八十六,口一十四萬三千八百九十二。貢青紵。 縣五:

安陸,中。熙寧二年,省雲夢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

應城中

孝感,中。建炎間,移治紫資砦。

應山中下

雲夢,中。紹興七年,移治仵落市。十八年,復舊。

南渡後無應山。

復州,上,景陵郡,防禦。建炎四年,置德安、復州、漢陽軍 鎮撫使。紹興三年,置荊湖北路安撫使。端平三年,移 治沔陽鎮。貢闕。縣二:

景陵,緊。晉縣。熙寧六年,廢州,以景陵屬安州。元祐元年,復。

玉沙,下。至道二年,自江陵來隸。寶元二年,廢沔陽入焉。熙寧六年,又隸江陵府。元祐元年,與景陵皆復。

常德府,本鼎州,武陵郡,常德軍節度。乾德二年,降為 團練。本朗州。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熙寧七年,廢桃 源、陽口、白崖三砦。元豐三年,廢白塼、黃石二砦。政和 七年,升為軍。建炎四年,升鼎、澧州鎮撫使。紹興元年, 置荊湖北路安撫使,治鼎州,領鼎、澧、辰、沅、靖州;三十 二年,罷。乾道元年,以孝宗潛藩,升府。八年,依舊提舉 五州。崇寧戶五萬八千二百九十七,口一十三萬八 百六十五。貢紵布、練布。縣三:

武陵望

桃源,望。乾德中,析武陵地置縣。

龍陽。中。大觀中,改辰陽。紹興三年,復舊。五年,升軍使,移治黃城砦。三十年,復縣。

南渡後,增縣一。

沅江,中下。自岳州來隸。乾道中,割隸岳州,今復來隸。

澧州,上,澧陽郡,軍事。建炎四年,寓治陶家市山砦,隨 復舊。崇寧戶八萬一千六百七十三,口二十三萬六 千九百二十一。貢綾、竹簟。縣四:

澧陽望

安鄉中下

石門,中。下有臺,宜砦。

慈利。下。有索口、安福、西牛、武口、澧州五砦。

峽州,中。峽字舊從硤今從山夷陵郡,軍事。建炎中,移治石鼻山。 紹興五年,復舊。端平元年,徙治于江南縣。崇寧戶四 萬九百八十,口一十一萬六千四百。貢五加皮、芒硝、 杜若。縣四:

夷陵,中。有漢流、巴山、麻溪、魚陽、長樂、梅子六砦及鉛錫場。

宜都中

長楊。中下。有漢流、飛魚二鹽井。元豐五年,廢新安、長楊二砦。

遠安中下

岳州,下,巴陵郡,岳陽軍節度。本軍事州,宣和元年,賜 軍額。建炎間,岳、鄂二州各帶沿江管內安撫司公事。 紹興二十五年,改州曰「純」,改軍曰華容。三十一年,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