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8 (1700-1725).djvu/1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西南到宣城郡界四百五十里。西北到廣陵郡六十

三里。東北到廣陵郡界四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七百 四十二里,去東京一千七百九十八里。戶十萬三千 三百六十四。口六十八萬七千三百。

潤州,春秋時屬吳。戰國屬越,後屬楚。秦為會稽、鄣二 郡之境。漢初為荊國。吳王濞反後,屬江都國。武帝分 屬會稽、丹陽二郡地。後漢為丹陽、吳二郡之地。吳主 孫權初鎮丹徒,謂之京城,後都于秣陵,改為建業。晉 平吳,為毗陵、丹陽二郡地,兼置揚州。元帝渡江,都建 業,改丹陽太守為丹陽尹。《爾雅》曰:「絕高為京。」其城因 山為壘,緣江為境,似河內郡。宋置南東海郡及南徐 州,而揚州如舊。齊梁以後,並因之。以至于陳,京口常 為重鎮。隋平陳,郡廢,於石頭城置蔣州,又廢南徐州 為延陵鎮,後又分置潤州於鎮城。煬帝初,州廢。大唐 初,輔公祏據之,剋平,合舊丹陽、南徐之地,併為潤州。 或曰丹陽郡。領縣六:

丹徒 古朱方,後名谷陽。春秋時,齊慶封奔吳,與之朱方,即此也。秦時有瞻氣者,云「其地有天子氣」 ,使赭衣徒三千人,鑿南坑以敗其地,改為丹徒。吳嘉禾三年,改丹徒曰武進。晉太康三年,復曰丹徒郡。隋曰延陵。有句驪山、黃鶴山、北固山、京峴山,亦曰京口焦山戍。

丹陽 古雲陽也。秦始皇改曰曲阿,漢因之。漢丹陽郡所領丹陽縣,非今縣也。梁改為蘭陵郡。大唐天寶初,改為丹陽。有練湖,亦曰「後湖。」

句容 漢舊縣。有茅山,一名句容山,言其山形如「句」 字之曲,縣名取其義。

江寧 本名金陵,秦始皇改為秣陵,漢丹陽縣在此。建安十六年,吳改為建業。晉武平吳,還為秣陵,又分秣陵立臨江縣。二年,改臨江為江寧。三年,分秣陵水北立建業,避愍帝諱,改為建康,又分置同夏縣。隋平陳,併三縣置江寧縣,又置蔣州,後廢。大唐初,復為蔣州,尋廢為江寧縣。有鍾山、蔣山、石頭城。元武湖、石頭鎮。

延陵 晉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置之,有季札廟,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 ,今晉陵縣是,又非。隋之延陵,今丹徒縣即其地。

金壇 有長塘湖

晉陵郡 東至吳郡二百里。南至吳興郡三百三十 二里。西至丹陽郡一百八十里。北至廣陵郡三百四 十八里。東南到吳郡二百里。西南到宣城郡五百里。 西北到丹陽郡一百九十六里。東北到吳興郡屈曲 三百六十一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三十三里,去東京 一千九百八十三里。戶十萬二千三百一十九,口六 十五萬一千七百三十八。

常州春秋時吳地。戰國時屬越,後屬楚。秦漢會稽郡 之地。後漢順帝以後屬吳郡。吳分吳郡、無錫以西為 屯田,置典農校尉。晉武帝省校尉,以屬毗陵郡。其後 東海王越嫡子毗封于毗陵。元帝以「毗」諱,改為晉陵 郡。宋齊因之。隋平陳,廢晉陵郡,置常州;煬帝初州廢, 又置毗陵郡。大唐為常州,或為晉陵郡。領縣五:

武進 晉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武進縣,即今縣是。

晉陵 本名「延陵」 ,漢改曰毗陵,後與郡俱改為晉陵,季札所居也。《北海》在北,東入于海。季札墓在今縣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義興 漢陽羨縣故城在南。晉以周𤣱行義討石冰,割吳興之陽羨并長城之北鄉為義興郡,以表𤣱功。隋平陳,廢郡為義興縣。有太湖、滆湖、洮湖、荊溪。周處斬蛟于此。有君山、章山、國山。

無錫 漢舊縣。《史記》曰「太伯始居吳」 ,即此地也。亦楚春申君之邑。有九龍山。

《江陰 晉》曰:「既陽」 有芙蓉湖,一名「上湖。」

吳郡 東至海三百六里。南至吳興郡三百一十里。 西至晉陵郡義興縣界一百三十三里。北至晉陵郡 二百里。東南到東海劉山四百五里。西南到吳興郡 二百二十二里。西北到晉陵郡一百九十五里。東北 到常熟縣界三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九十 九里,去東京二千二百二十一里。戶七萬六千一百 四十七。口六十二萬四千四百十三。

蘇州春秋吳國之都也。其南百四十里,與越分境。昔 吳伐越,越子禦之於檇李,則今嘉興縣之地。戰國時 屬越,後屬楚。秦置會稽郡。項羽初起,殺會稽太守殷 通,即此。漢亦為會稽郡。後順帝分置吳郡。晉、宋亦為 吳郡,與吳興、丹陽為三吳。齊因之。陳置吳州。隋平陳, 改曰蘇州。煬帝初,復曰吳州,尋為吳郡。大唐為蘇州, 或曰「吳郡。」領縣七:

吳 漢舊縣。有太湖、洞庭山,《左傳》「吳師伐越,敗之于夫椒」 ,即太湖中椒山。有松江。太伯祠,後漢桓帝時,太守麋豹所建。後至晉,內史虞潭改理焉。闔閭墓即虎丘寺。要離墓在今縣西。梁鴻墓在要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