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8 (1700-1725).djvu/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八十一卷目錄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

  唐十三通典州郡五

坤輿典第八十一卷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

唐十三

按通典禹貢曰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厥土黑墳其草繇其木條浮于濟漯達于河浮于汶達于濟舜置十二牧兗其一也周禮職方曰

「河,東曰兗州。其山:岱,藪曰大野,川曰河、沛,寖曰盧、濰; 其利蒲、魚,人二男三女。畜宜六擾,穀宜四種」,蓋以兗 水為名。又「兗之為言端也,端言陽精,端端故其氣纎 殺也。」其在天文營室東壁,則衛之分野。兼得魏、宋、齊、 趙之交。秦平天下,置郡,此為東郡,碭郡之東北境,齊 郡之北境,鉅鹿、上谷二郡之東境。漢武置十三州,此 為兗州。後漢並因前代。魏晉亦置兗州。永嘉之後,陷 於石勒。宋武平河南,又得其地,置兗州。宋末其地入 後魏,自後分割,不可詳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河 南道。

靈昌郡 東至濮陽郡二百二十里。南至陳留郡二 百二十里。西至汲郡一百一十里。北至汲郡一百六 十里。東南到濟陰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滎陽郡二 百八十里。西北到汲郡一百三十里。東北到鄴郡一 百十里。去西京一千三百六十里,去東京五百二十 六里。戶六萬八千三百八十,口三十九萬七千六百 七十。

滑州其地豕韋氏之國。春秋時屬衛。戰國亦屬衛,其 西境屬魏。秦、二漢置東郡。晉為陳留、濮陽二國。宋武 平河南,置兗州以為邊鎮。後屬後魏,亦為東郡。隋初 置杞州,後為滑州,又改為兗州,尋廢兗州,置東郡。大 唐復為滑州,或為靈昌郡。領縣七:

白馬 漢舊縣也。春秋時衛國曹邑。《左傳》云:「狄滅衛,立戴公,以廬于曹。」 即此。至文公,遷于楚丘,又遷于帝丘。有瓠子堤。黎陽津一名白馬津,酈生云「守白馬之津」 ,是也。

酸棗 秦拔魏,置縣。漢因之,以其地多酸棗,因以為名。縣東北有延津,袁紹渡處,津南立壁以拒曹公。紹將淳于瓊宿烏巢,在縣東,為曹公所襲,破之於此。

胙城 漢南燕縣。古南燕國。姞姓,後曰東燕。古傳曰:「蔣、胙、邢、茅。」 注云:「東燕西南有胙亭。」

靈昌 漢南燕縣

韋城 古豕韋國

《衛南 》,衛文公自曹邑遷楚丘,即此城。

匡城 漢長垣縣。古匡邑故城在今縣南。匡人圍孔子,即此。《春秋》「會于匡」 ,即此是也。又有漢長羅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古蒲邑,在北界,子路為之宰。

濮陽郡 東至東平郡一百八十里。南至濟陰郡百 七十里。西至靈昌郡二百二十里。北至魏郡一百六 十里。東南到魯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陳留郡三百 十里。西北到鄴郡三百三十里。東北到濟陽郡二百 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八十里,去東京七百三十 五里。戶五萬七千五百,口三十九萬二千六百二十。 濮州,顓頊及昆吾氏之墟也,故謂之「帝丘。」春秋及戰 國初,為衛國之都,後為宋所侵,盡亡其邑,獨有濮陽。 秦滅濮陽,置東郡。二漢屬東郡、濟陰二郡地。晉分置 濟陽郡、濮陽國,兼置兗州。後魏為濮陽郡。後周因之。 隋文帝初郡廢,後置濮州;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入東 郡、東平、濟北三郡。大唐復置濮州,或置濮陽郡。領縣 五:

鄄城 漢舊縣也。魏陳王植初封鄄城侯於此地。雷澤 漢郕陽縣。郭緣生《述征記》云:「堯冢在縣東南,有雷夏澤。」 又漢廩丘縣故城,在今縣北,亦古郕伯國也。

臨濮 有清丘。《左傳》「宋人、晉人盟于清丘」 是也。范 ,漢舊縣。春秋時晉大夫士會之邑。

濮陽 漢舊縣。即昆吾之墟,亦曰帝丘。衛自楚丘遷於此城。《詩》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寒泉在縣東南,浚城在。漢武帝塞河瓠子口,沈白馬玉璧,將軍以下皆負薪,在今縣西。

濟陽郡 東至魯郡三百八十里。南至東平郡一百 二十里。西至博平郡五十里。北至博平郡七十里。東 南到魯郡三百里。西南到濮陽郡二百四十里。西北 到博平郡五十四里。東北到濟陰郡二百六十里。去 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去東京九百八十里。戶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