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8 (1700-1725).djvu/2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八十三卷目錄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

  唐十五通典州郡七

坤輿典第八十三卷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

唐十五

按通典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同歸于海九江孔殷沱灊既道雲土夢作乂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舜置十二牧荊州其一周禮職方曰正

南曰荊州。其山曰衡,藪,曰雲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 其利丹、銀、齒、革。民一男二女,畜及穀宜與揚州同。荊, 強也,言其氣躁強,亦言荊驚也。或取名於荊山焉。蓋 蠻夷之國,槃瓠之種,《詩》人所謂「蠻荊」也。春秋至戰國 時,並為楚地。其在天文,翼軫、翼軫,則楚之分野,兼得 韓、秦之交。秦平天下,置郡,此為南郡。黔中、長沙、南陽 之東境。漢武置十三州,此為荊州,其五溪中地,歸漢 以後,歷代開拓,後漢並因之。漢末,曹公赤壁敗後,遂 與吳、蜀三分其地。及劉備歿後,所分之地,悉復屬吳, 而荊州南北雙立。晉亦置荊州。宋分置荊州、司州、郢 州、雍州、湘州,齊並因之。州境之內,含帶蠻蜑,土地遼 落,稱為殷曠。江左大鎮,莫過荊、揚,故謂荊州為「陝西」 也。其後割裂,不可詳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山南 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兼分入淮南道。今嶺南道。 江陵郡 東至竟陵郡四百八十里,南至澧陽郡三 百里。西至夷陵郡三百四十里。北至襄陽郡四百五 十里。東南到巴陵郡五百七十五里。西南到夷陵郡 建安縣界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澧陽郡三百五里。 東北到富水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 三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一十二里。戶二萬八千五百 三十二,口一十三萬七千五十四。

今之荊州。春秋以來戰國之都,謂之郢都,西通巫、巴, 東接雲夢,亦一都會也。秦置南郡,漢高帝改為臨江 郡,景帝改為臨江國,後復故。後漢因之,其地居洛陽 正南,蜀先主得之,後屬吳,常為重鎮。晉平吳,置南郡 及荊州,東晉以為重鎮。宋、齊並因之。梁元帝都之,為 西魏所陷,遷後梁居之,為藩國,又置江陵總管府。隋 併梁,置江陵總管府如故。後改為荊州。煬帝初,復為 南郡。大唐為荊州,或為江陵郡。領縣七:

江陵 故楚之郢地。秦分郢置江陵縣。今縣界有故郢城。有枝回州。有夏水口,《左傳》所云「沈尹戌奔命於夏汭」 也。有荒谷,即莫敖所縊荒谷西北有野父城,又有紀南城、楚渚宮。漢津鄉故城,在今縣東也。

枝江 古之羅國。漢舊縣。楚文王自丹陽徙都,亦曰丹楊。其舊丹楊在今巴東郡。

松滋 東晉孝武時,荊州刺史桓沖以苻堅強盛,自襄陽退屯之,上《疏》曰:「孱陵縣界,地名上明,在吳時樂鄉城以上四十餘里,地北接大江,西接三峽,田土膏良,可以資業,軍人遂為重鎮。」 今縣西廢大明城,即沖所築,亦漢高城縣地,有巴山。其樂鄉城,即吳陸抗所築。

當陽 漢舊縣。又漢臨沮侯國故城在今縣北。有綠林山,王莽末,賊所起。有漳、沮二水。《左傳》曰「楚攻王師于漳、澨」 ,即此也。

公安 漢作唐縣故城在西,亦二漢孱陵縣也。後漢末,劉備為荊州牧,鎮油口,即此。馬頭故城在今縣西北,陸抗所屯,以對羊祜,陳亦為重鎮。及隋軍來伐,遣將陳紀守之。

長林 有章山及雲夢澤。郭璞曰:「雲夢澤,湖丘是。」 石首 ,武德四年置。有石首山,因以為名,即漢華容縣。

夷陵郡 東至江陵郡三百四十里。南至江陵郡水 路二百三十七里。西至巴陵郡一百九十里。北至襄 陽郡五百七十里。東南到江陵郡界四百四十一里。 西南到清江郡九百里。西北到巴東郡界二百三十 里。東北到江陵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里,去 東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戶七千三百十七,口十萬二 千六百六十八。

硤州春秋戰國時並楚地。秦將白起攻楚,燒夷陵,即 其地也。秦、二漢並為南郡地。魏武平荊州,置臨江郡。 後劉備改為宜都郡。吳改夷陵為西陵,常為重鎮。晉、 宋、齊並為宜都郡。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後周 改為硤州。大唐為硤州,或為夷陵郡,以扼三硤之口, 故為硤州。西通蜀江。領縣五:

夷陵 漢舊縣也。吳之西陵。有黃牛山,高崖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