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8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自雄州白溝驛度河,四十里至 新城縣,古督亢亭之地,又七十里至涿州,北復范水 劉李河六十里至良鄉縣,度盧溝河六十里至幽州, 號燕京子城。就羅郭西南為之,正南曰啟夏門,內有 元和殿,東門曰宣和城,中坊閈皆有樓。有閔忠寺,本 唐太宗為征遼陣亡將士所造。又有開泰寺,魏王耶」 律漢寧造,皆遣朝使遊觀。南門外有干越王廨,為宴 集之所。門外永平館,舊名「碣石館」,《清和》後易之,南即 桑乾河。

順州,歸化軍,中,刺史。秦上谷。漢范陽,北齊歸德郡境。隋開皇中,粟末靺鞨與高麗戰,不勝,厥稽部長突地稽率八部勝兵數千人,自扶餘城西北,舉落內附,置順州以處之。唐武德初,改燕州。會昌中,改歸順州。唐末仍為順州。有溫渝河、白遂河、曹王山,曹操常駐軍於此。黍谷山,鄒衍吹律之地。南有齊長城,城東北有華林、天柱二莊,遼建涼殿,春賞花,夏納涼。初軍曰「歸寧」 ,後更名。統縣一:

懷柔縣。唐貞觀六年置,治五柳城,改順義縣。開元四年置松漠府彈汗州。天寶元年改歸化縣。乾元元年復今名。戶五千。

檀州,武威軍,下,刺史。本燕漁陽郡地,漢為白檀縣。《魏書》:「曹公歷白檀,破烏丸於柳城。」 《續漢書》:「白檀在右北平。」 元魏創密雲郡,兼置安州。後周改為元州。隋開皇十八年,創燕樂、密雲二縣,置檀州。唐天寶元年改密雲郡,乾元元年復為檀州。遼加今軍號。有桑溪、鮑丘山、桃花山、螺山。統縣二:

密雲縣 。本漢白檀縣。後漢以居斤奚。元魏置密雲郡,領白檀、要陽、密雲三縣。高齊廢郡及二縣來屬。戶五千。

行唐縣 。本定州行唐縣。太祖掠定州,破行唐,盡驅其民北至檀州,擇曠土居之。凡置十寨,仍名行唐縣。隸彰愍宮。戶三千。

涿州,永泰軍,上,刺史。漢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魏文帝改范陽郡,晉為范陽國,元魏復為郡。隋開皇二年罷郡,屬幽州,大業三年以幽州為涿郡。唐武德元年郡廢,為涿縣,七年改范陽縣,大曆四年置涿州。石晉以歸太祖。有大房山、六聘山、涿水、樓桑河、橫溝河、禮遜河、祁溝河。統縣四:

范陽縣 。本漢涿縣。唐武德中,改范陽縣。有涿水、范水。戶一萬。

固安縣 。本漢方城縣,先屬廣陽國。隋開皇九年,自易州淶水縣移置,屬幽州,取漢故安縣更名固安。唐武德四年屬北義州,徙治章信堡。貞觀二年,義州廢,移今治,復屬幽州,在州東南九十里。戶一萬。

新城縣 。本漢新昌縣。唐大曆四年析固安縣置。後省。後唐天成四年復析范陽縣置。在州南六十里。戶一萬。

歸義縣 。本漢易縣地,齊併入鄚縣。唐武德五年,置北義州。州廢,復置縣來屬。民居在巨馬河南橋,治新城。戶四千。

易州,高陽軍,上,刺史。漢為易安故二縣地。隋置易州,隋末為上谷郡。唐武德四年復易州,天寶元年仍上谷郡。乾元元年又改易州。五代隸定州節度使。會同九年,孫方簡以其地來附。應曆九年為周世宗所取,後屬宋。統和七年攻克之,升高陽軍。有易水、淶水、狼山、太寧山、白馬山。統縣三:

易縣 。本漢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六十里,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六年於故安城西北隅置縣,即今縣治也。戶二萬五千。

淶水縣 。本漢道縣,今縣北一里故道城是也。元魏移於故城南,即今縣置。周大象十八年,改淶水縣。在周東四十里。有淶水。戶二萬七千。

容城縣 ,本漢縣,先屬涿郡,故城在雄州西南。唐武德五年屬北義州,貞觀元年還來屬。聖曆三年改全忠縣,天寶元年復名容城縣,在州東八十里,戶民皆居巨馬河南橋,治涿州新城縣。戶五千。薊州,尚武軍,上,刺史。秦漁陽、右北平二部地。隋開皇中徙治元州總管府,煬帝改漁陽郡。唐武德元年廢入幽州。開元十八年分立薊州。統縣三:漁陽縣 ,本漢縣,屬漁陽郡,晉省,復置,元魏省。唐屬幽州,開元十八年置薊州。有鮑丘水。戶四千。三河縣。本漢臨朐縣地,唐開元四年,析潞州置。戶三千。

玉田縣 ,本春秋「無終子國。漢置無終縣,屬右北平郡。元魏屬漁陽郡治省。唐武德二年,復置。貞觀初省,乾封中復置。萬歲通天元年更名玉田,屬營州。開元四年還屬幽州,八年屬營州。十一年又屬幽州,十八年來屬。」 《搜神記》:「雍伯,洛陽人,性孝。父母沒,葬無終山。山高八十里,上無水。雍伯置飲,人有就飲者,與石一斗」 種生玉。因名「玉田。」 戶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