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9 (1700-1725).djvu/119

此页尚未校对

魏郡、東海、楚國、平原、梁國、定襄、泰山、汝南、淮陽、千乘、 東萊、燕國、清河、信都、常山、中山、渤海、廣漢、涿郡,合二 十三。《三內史》者,河上、渭南、中地,武帝改以為京兆、馮 翊、扶風,是為三輔。文增厥九,廣平、城陽、淄川、濟南、膠 東、河間、廬江、衡山,武帝改衡山曰「六安」,景加其四,濟 北、濟陰、山陽、北海,宣帝改濟北曰東平。武帝開越攘 胡,初置十七,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 崖、儋耳九郡,平西南夷,置牂柯、越巂、沈黎、汶山、犍為、 益州六郡。西置武都郡,又分立零陵郡,合十七郡。拓 土分疆,又增十四。弘農、臨淮、西河、朔方、酒泉、陳留、安 定、天水、元菟、樂浪、廣陵、敦煌、武威、張掖,昭帝少事,又 增其一。金城。至平帝元始二年,凡新置郡國七十有 一,與秦四十合一百一十有一。今按:《晉志》云「郡國一 百十一」,而《漢志》止一百三。以秦郡攷之,南海因舊名, 桂林更名鬱林,象郡更名日南、閩中元封元年虛其 地,則四十郡省者一,因改者三。漢初未定,兩粵止有 三十六郡。《通典》謂「新置六十三,與秦四十合百三」,亦 未攷此也。以武帝初置郡攷之,天漢四年并沈黎于 蜀,始元五年罷儋耳、臨屯、真番,地節三年并汶山于 蜀,初元三年罷珠厓,凡省六郡。而臨屯、真番,元封三 年開朝鮮所置者,《晉志》不載,則并省者四除八郡,正 合《漢志》一百三之數。林氏云,「漢山川不出《禹貢》分域, 而里數倍加者,古今尺步不同。」吳氏云,「南北萬三千 餘里。」舉朔方、日南而言。按《史記平準書》:「漢連兵三歲, 誅羌,滅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即《晉 志》所謂初置者。南海至儋耳九郡,皆南越地;武都至 汶山五郡,皆西南夷地;夜郎為犍為,滇為益州。

今化外姚州

并零陵為十七郡。酒泉、武威、張掖、敦煌,本匈奴昆邪 休屠地,是為河西四郡,并金城,謂之河西五郡。又定 朝鮮為四郡。樂浪、元菟在遼東之東。《通典》云:「今為東 裔之地。」臨屯治東暆,真番治霅,見於《茂陵書》。又擊匈 奴,取河南地,築朔方,亦初郡也。元朔置蒼海,三年而 罷。元始置西海,中興而廢,故《志》不著。隴西、天水、安定、 北地、上郡、西河,是為六郡,名將多出焉。北地、朔方、五 原、雲中、定襄、鴈門、代郡、西河,是為緣邊八郡。除北地、 西河而益右北平、上谷、漁陽,是為緣邊九郡。存其國 號,而屬漢者曰「屬國。」置都尉、安定、上郡、天水、五原、張 掖,是為五屬國。其後金城、西河、北地亦置焉。按武帝 初置無象郡。

《茂陵書》云:「治臨塵。」

《昭紀》:「元鳳五年,罷象郡,分屬鬱林、牂柯。」而史不書建 置之始,蓋闕文也。賈捐之建議棄珠厓,曰「制南海以 為八郡。」是時儋耳已并屬珠厓矣。三方之開,皆自好 事之臣。西南夷發於唐蒙、司馬相如,兩粵起嚴助、朱 買臣,朝鮮由涉何?昔者堯、禹之德,訖於四海而地不 盡四海,故地不足而德有餘。若漢,則廣地而已。

秦地南不過閩粵,北不過太原,漢又廣於秦矣。凡中國為內郡,《宣元成紀》所謂內郡國也。緣邊有外裔鄣塞者為外郡。又按馬援說楊廣曰:「前披《輿地圖》,見天下郡國百有六所。」 當攷。

《揚雄》曰:「大漢,左東海,右渠搜,前番禺,後陶塗,東南一 尉,西北一候。」

注:「會稽東部都尉,燉煌玉門關候。」

十三部

《百官表》:「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 百石,員十三人。」

漢十三部,關中、三河司隸自察之。刺史所以有十三員者,征和以前,司隸所統,亦有刺史察之也。

《前後漢?地理志》:「武帝開地斥境,南置交阯。」

顏氏曰:《胡廣記》云:「漢既定南越之地,置交阯刺史,別於諸州,令持節,治蒼梧。」

北置朔方之州。

《胡廣記》曰:「漢分雍州置朔方刺史。」 雍州即漢涼州也。以廣之言攷之,則涼州疆界闊遠,分朔方諸郡別置刺史,察之,是涼州有兩刺史也。

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

夏有徐、梁而無幽、并,周有幽、并而無徐、梁。漢兼其制,則為十一州。

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

兼夏、周之制,為十一州,新置《交州》并司隸所,領為十三郡。

《司隸校尉部》。

按《前漢志》「司隸校尉,武帝征和四年初置。察三輔、三河、弘農」 ,則今年初置十三部,尚未有司隸校尉。

京兆、扶風、馮翊、弘農、河內、河南、河東七郡。

昭帝始元元年,有司請河內屬《冀州》,河東屬《并州》。本屬《司隸部》。

豫州刺史部潁川、汝南、沛郡、梁、魯國,凡三郡、二國。冀 州刺史部,魏、鉅鹿、常山清河郡、趙平干。

宣帝改曰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