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9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

蓨縣,中。舊屬觀州。元初,升元州,後復為蓨縣故城。中。元初,隸河間路。至元二年,併為故城鎮,屬景州。是年,復置縣還來屬。

阜城 下

東光下

吳橋中

清州,下。五代置乾寧軍。宋為乾寧郡。大觀間,以河 清,改清州。金為乾寧郡。元太宗二年,改清寧府。七年, 又改清州。至元二年,以靖海、興濟兩縣及本州司候 司併為會川縣。後復置清州。領三縣:

會川中

靖海下

興濟下

獻州,下。本樂壽縣。宋隸瀛州,又隸河間府。金改為 壽州,又改獻州。元至元二年,以州併入樂壽,直隸河 間路,未幾復舊。領二縣:

樂壽中附郭

交河,中。至元二年,入樂壽。未幾如故。

莫州。下。唐置鄚州,尋改為莫。舊領二縣。至元二年, 省入河間。未幾,仍領二縣:

莫亭。下。倚郭。至元二年,與任丘俱省入河間縣。後復置。

任丘下

陵州。下。本將陵縣,宋、金皆隸景州。憲宗三年,割隸 河間府。是年,升陵州,隸濟南路。至元二年,復為縣。三 年,復為州,仍隸河間路。

東平路,下。唐鄆州,又改東平郡,又號天平軍。宋改 東平府,隸河南道。金隸山東路。元太祖十五年,嚴實 以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濬、滑等戶三十萬來歸,以實 行臺東平,領州縣五十四。實沒,子忠濟為東平路管 軍萬戶總管,行總管府事,州縣如舊。至元五年,以東 平為散府。九年,改下路總管府。戶四萬四千七百三 十一,口五萬一百四十七。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

縣六:

須城,下。為東平治所。

東阿中

陽穀中

汶上中

壽張下

平陰。下。至元十三年,以縣之辛鎮寨、孝德等四鄉分析他屬。明年,改寨為肥城,作中縣,隸濟寧路。以平陰為下縣,仍屬東平。

東昌路。下。唐博州。宋隸河北東路。金隸大名府。元 初,隸東平路。至元四年,析為博州路總管府。十三年, 改東昌路,仍置總管府。戶三萬三千一百二,口一十 二萬五千四百六。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

縣六:

聊城中倚郭

堂邑中

莘縣。中。宋隸大名府。元割以來屬。

博平中

茌平中

丘縣。下。本為鎮,隸曲周。至元二年,併入堂邑。二十六年,山東宣慰司言「丘縣併入堂邑,差稅詞訴相去二百餘里,往復非便。」 平恩有戶二千七百,升縣為宜。遂立丘縣,隸東昌。

濟寧路。下。唐麟州。周於此置濟州。元太宗七年,割 屬東平府。至元六年,以濟州還治鉅野,仍析鄆城之 四鄉來屬。八年,升濟寧府,治任城,尋還治鉅野。十二 年,復立濟州,治任城,屬濟寧府。十五年,遷府於濟州, 卻以鉅野行濟州事。其年,又以府治歸鉅野,而濟州 仍治任城,但為散州。十六年,濟寧升為路,置總管府。 戶一萬五百四十五,口五萬九千八百一十八。領司 一、縣七、州三。州領九縣。

錄事司

縣七:

鉅野。中。倚郭。金廢屬鄆州。至元六年,復立。

鄆城。上。金以水患徙置盤溝村。元至元八年,復來屬。

肥城宋、金為平陰縣。元至元十二年,以平陰莘鎮寨東北十五里舊城,改設今縣。

金鄉。下。初隸濟州。至元二年,來屬。

碭山,金為水蕩沒。元憲宗七年,始復置縣治,隸東平路。至元二年,以戶口稀少,併入單父縣。三年,復置,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

虞城。下。金圮於水。元憲宗二年,始復置縣,隸東平路。至元二年,以戶口稀少,併入單父。三年,復立縣,屬濟州。八年,隸濟寧路。

豐縣。唐屬徐州。元憲宗二年,屬濟州。至元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