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0 (1700-1725).djvu/56

此页尚未校对

大帝初都武昌

按:《三國吳志吳主權傳》:「黃初二年四月,權自公安都 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羡六縣 為武昌郡,八月,城武昌。」

黃龍元年秋九月,遷都於建業。

按:《三國吳志吳主權傳》:「黃龍元年秋九月,遷都建業, 因故府不改館。」

按:《通志吳志》云:「吳都鄂,後遷建業」,故改鄂為武昌,改 秣陵為建業。

按《江寧府志》:「初,東漢末以秣陵地封孫策為吳侯,至 弟權,據有江東,築石頭,改秣陵為建業。建安十二年, 移丹陽郡治建業。黃龍元年,遂徙為都,都城在淮水 北五里,據覆舟山下,東環平岡以為安,西城石頭以 為重,後帶元武湖以為險,前擁秦淮以為阻,周迴二 十里十九步。赤烏十年,作太初宮,周迴五百丈,作八」 門,前五門曰公車,曰昇賢,曰「明陽」,曰左掖,曰「右掖。」東 一門曰蒼龍,西一門曰白虎,後一門曰元武。都城之 正門曰宣陽。又南五里至淮水,有大航門。時都城皆 設籬,曰「古籬門。」宮之後有苑城,晉所謂「臺城」,即今西 十八衛以南,元津橋、大街以北皆是。赤烏四年,東鑿 渠,名青溪,自城北塹洩元武湖水,九曲西南入秦淮。 西鑿運瀆水,自倉城東入今內橋,與青溪合,南由今 乾道橋至斗門橋,達於秦淮。又夾淮立柵,謂之「柵塘。」 金陵建都自吳始。

嗣主甘露元年遷都於武昌

按《三國吳志嗣主皓傳》:「甘露元年九月,從西陵督步 闡表,徙都武昌。十一月,皓至武昌。」

《漢晉春秋》曰:初,望氣者云:「荊州有王氣。」破揚州,而建業宮不利,故皓徙武昌。

寶鼎元年,復都於建業。

按《地理通釋》:「大帝建安十三年,初鎮丹徒。」今鎮江府丹徒縣 築京城。

南面西面各開一門,因京峴號為「京鎮。」在建業之北,因門為「京口。」

十六年,徙治秣陵。十七年,城楚金陵邑,號石頭,改秣 陵為「建業。」今建康府上元縣黃初二年自《公安》。今江陵縣都鄂,改 「鄂」為武昌。今壽昌軍黃龍元年,遷都建業,陸遜輔太子登, 留武昌,《歸命侯》。《甘露》元年,徙都武昌,後還都建業。

滕牧留鎮武昌

武帝都洛陽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晉仍居魏都,乃以三輔還屬雍州,分河南 立滎陽,分雍州之京兆立上洛,廢東郡立頓丘,遂定 名司州,以司隸校尉統之。」

洛陽置尉,五部、三市,東西七里,南北九里。東有建春、東陽、清明三門,南有開陽、平昌、宣陽、建陽四門;西有廣陽、西明、閶闔三門;北有《大夏》、廣莫二門。司隸校尉、河南尹及百官列城內也。

按《冊府元龜》,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受魏禪,都長安。 按《地理通釋晉都注》:「故洛陽城在今洛陽縣東二十 里,置司州。」

愍帝都長安

按:《晉書愍帝本紀》不載。

按《通鑑綱目》:「建興元年:夏四月,太子業即位於長安。」

按惠帝永興元年張方遷帝長安晉書本紀但云劫帝幸長安耳不成遷故不書

元帝都建康

按《晉書元帝本紀》:「帝永嘉初,用王導計,始鎮建鄴。建 武元年,乃備百官,立宗廟社稷於建康。太興元年,即 皇帝位。」始,秦時望氣者云:「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 故始皇東遊以厭之,改其地曰秣陵壍北山,以絕其 勢。」及孫權之稱號,自謂當之。孫盛以為始皇逮於孫 氏,四百三十七載,考其歷數,猶為未及。元帝之渡江 也,乃五百二十六年,真人之應在於此矣。咸寧初,風 吹大社,樹折,社中有青氣,占者以為東莞有王者之 祥,由是徙封東莞王於瑯琊,即武王也。及吳之亡,王 濬實先至建鄴,而皓之降款,遠歸璽於瑯琊,天意人 事,又符中興之兆。太安之際,童謠云:「五馬浮渡江,一 馬化為龍。」及永嘉中,歲鎮熒惑、太白聚牛女之間。識 者以為吳越之地,當興王者。是歲王室淪覆,帝與西 陽、汝南、南頓、彭城五王獲濟,而帝竟登大位焉。 按《冊府元龜》,「元帝建武元年三月,即晉王位,乃備百 官,立宗廟社稷於建康。」

今昇州是。

按:《通志》,「東晉都建業,本吳都也。」

按《地理通釋》。「元帝南遷都建康。」

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本吳舊址。晉江左所築,但有宣陽門。至成帝作新宮,始修城,開陵陽等五門,與宣陽為六。蘇峻滅後,宮闕荒殘,溫嶠議遷都,王導曰:「建康,帝王所居。孫仲謀、劉元德皆云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