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凶札》則無」,關門之征猶幾。
鄭司農曰:「凶謂凶年饑荒,札謂疾疫死亡,無關門之征者,出入無租稅 。」 王昭禹曰:「『司門幾出入不物者,則關門固亦有幾矣。今以荒札之時宜去幾矣,然而不已焉,故曰猶幾』。《春秋傳》曰:『猶可以已而不已之辭』。禍故多藏于細微,發於人之所忽,故雖荒札之時猶幾。」
凡四方之賓客。敂關則為之告。有外內之送。令,則以 《節傳》出內之。
賈氏曰:「外之送令,謂從諸侯之國畿外而入者,則關人以節及傳內之至王。內之送令者,謂有王命從王國而出,則亦以節傳出之,送至畿上。」
《唐書》
《百官志》
刑部司門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門關出入之籍,及 闌遺之物。凡著籍,月一易之。流內記官爵、姓名,流外 記年齒、貌狀,非遷解不除。凡有名者,降墨敕,勘銅魚、 木契,然後入。監門校尉巡日送平安。凡奏事,遣官送 之,晝題時刻,夜題更籌。命婦、諸親朝參者,內侍監校 尉涖索。凡葦軬車不入宮門,闌遺之物揭于門外,牓 以「物色」,期年沒官。天下關二十六,有上、中下之差度 者,本司給過所,出塞踰月者,給行牒、獵手所過給長 籍,三月一易。蕃客往來,閱其裝重,入一關者,餘關不 譏。
《宋史》
《天文志》
天關一星,在五車南,亦曰天門,日月之所行,主邊方, 主關閉。星芒角,為兵,不與五車合,大將出。月、歲三暈, 有赦;犯之,有亂臣更法。五星守之,貴人多死。歲星、熒 惑守之,臣謀主,為水,為饑。太白、熒惑守之,大赦,關梁 有兵。太白入,則大亂。填星守,王者壅蔽;犯之,臣謀主。 太白失行,兵起。客星犯之,民多疾,關市不通。又曰:「諸 侯不通,民相攻。」客星入,多盜。流星犯之,天下有急;關 梁不通,民憂多盜。黃雲氣犯,四方入貢。
《中華古今注》
《關塞》
關者,長安之關門也。函谷關、潼關之屬也。塞者,塞也, 所以擁塞。
《函潼關要志》
《自華至陜凡三關》
河南府永寧縣,西至京兆府二百里。三崤山,在縣北 二十八里。
河南府新安縣,西至府界七十里。漢函谷關在縣東 一里,虢州閿鄉桃原在縣東南十里。
陝府靈寶縣,在府西南七十五里。秦函谷關,在縣南 十里。
華州,在長安東一百八十里,治鄭縣。少華山,在縣東 南十里。
華陰縣在華州東六十五里,太華山在縣南八十里, 渭口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潼關在縣東北三十九里。 自華而虢,自虢而陜,自陝而河南,中間千來里地。古 嘗立關塞者凡三所,「由長安東一百八十里出華州 華陰縣外,則唐潼關也;自潼關東一百里至陝州靈 寶縣,則秦函谷關也;自靈寶縣三百餘里至河南府」 新安縣,則漢函谷關也。凡云關者,明有門扉,晨夜啟 閉,禁束道路。而于關之間,別有古來嘗為阨塞者二: 「桃林之塞」,一也;殽山,二也。世遠事重複,難以一見遽 曉。今敘列其地,貴於可考。
《秦函谷關》
秦函谷關在唐陝州靈寶縣南十里。靈寶縣者,漢弘 農縣也。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以為名。其中通行路, 東西四十里,絕岸壁立,岩上柏林,陰蔭谷中,常不見 日。關去長安四百里,日入則閉,雞鳴則開。東自殽山, 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實為天險。
《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在唐河南府新安縣之東一里,蓋漢世楊 僕移秦函谷關而立之於此也,以比秦舊,則移東二 百七十八里。「楊僕者,宜陽縣人也,漢武帝時數立大 功,以其家居宜陽。宜陽者,靈寶縣東,其地在秦函谷 關之外。僕恥其家不在關內,乞移秦關而東之,使關 反在外,武帝允焉。僕自以其家僮築立關隘,是為漢」 世函關。自此關移在河南府新安縣,而秦關之在靈 寶者廢矣。縣東有南北塞垣,即僕所築郭《緣生》云。至 今謂之「新關。」
《唐潼關》
潼關在華州華陰縣東北,而太華山之北也。太華在 縣南八里。《通典》曰:本名衝關,言河自龍門向南而流, 衝激華山之東,故以為名。後因關西一里有潼水,因 以名關。哥舒翰軍敗,引騎絕河還營,至潼津,收散卒, 即關西之潼水也。《元和志》謂因潼水名關者,是也。曹 大家賦亦曰:「涉黃卷以濟潼」,則潼名古故有之,至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