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10

此页尚未校对

按:《後漢書順帝本紀》:「建康元年八月庚午,帝崩於玉 堂殿,遺詔無起寢廟。」

按《沖帝本紀》,建康元年九月「丙午,葬孝順皇帝於憲 陵。」

在洛陽西十五里。陵高八丈四尺,周三百步。

按《文獻通考》,順帝憲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四尺,無 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右殿、鐘虡,在司馬門內。寢 殿、園省寺、吏舍在殿東。提封田十八頃十九畝三十 步。《帝王世紀》曰:「在雒陽西北,去雒陽十五里。」

按《河南通志》:「憲陵在河南府城東北十五里。」

沖帝葬懷陵

按《後漢書質帝本紀》:「永嘉元年春正月己未,葬孝沖 皇帝於懷陵。」

「在洛陽西北十五里。」《古今注》曰:「高四丈六尺,周百八十三步。」

按《文獻通考》:「沖帝懷陵,山方百八十三步,高四丈六 尺,為寢殿,行馬四出門。園寺吏舍在殿東,提封田五 頃八十畝。」《帝王世紀》曰:「西北去雒陽十五里。」

按《李固傳》,「時沖帝將北卜山陵,固議曰,今處處寇賊, 軍興用費加倍,新創憲陵,賦發非一,帝尚幼小,可起 陵於憲陵塋內,依康陵制度,其於役費三分減一。」乃 從固議。

按《河南通志》:「懷陵在河南府城東北十五里。」

質帝葬靜陵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本初元年「秋七月乙卯,葬孝質 皇帝於靜陵。」

在洛陽東南三十里。陵高五丈五尺,周百三十八步。

按《文獻通考》:「質帝靜陵,山方三十六步,高五丈五尺, 為行馬,四出門。寢殿鐘虡在行馬中,園寺吏舍在殿 北。提封田十二頃五十四畝,因寢為廟。」《帝王世紀》曰: 「在雒陽東,去雒陽三十二里。」

按《河南通志》:「靜陵在河南府城東南三十三里。」

桓帝葬宣陵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建寧元年二月辛酉,葬孝桓皇 帝於宣陵。」

在洛陽東南三十里,高十二丈,周二百步。

按《河南府志》,「宣陵在河南府城東三十里。」

靈帝葬文陵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中平六年六月「辛酉,葬孝靈皇 帝於文陵。」

在洛陽西北三十里。陵高十二丈,周回三百步。

按《河南通志》文陵在河南府城東三十里。

獻帝葬禪陵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山陽公 薨。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

禪陵在濁鹿城西北十里,在今懷州修武縣北二十五里。陵高二丈,周回二百步。劉澄之《地記》云:「以漢禪魏,故以名焉。」

按《帝王世紀》,「陵不起,墳深五丈,前堂方一丈八尺,後 堂方一丈五尺,角廣六尺。」在河內山陽之濁城,西北 去濁城直行十一里,斜行七里,去懷陵百一十里,去 山陽五十里,南去雒陽三百一十里。

按《河南通志》,「獻帝陵在修武縣北小風村。」

昭烈帝葬惠陵

按:《三國志先主傳》: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 宮。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秋八月,葬惠陵。」

按《四川總志》:「惠陵在成都府城南八里。」

文帝葬首陽陵

按:《三國志文帝紀》,黃初三年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 東為壽陵,作《終制》曰:「禮,國君即位為椑,存不忘亡也。 昔堯葬穀林,通樹之;禹葬會稽,農不易畝。故葬於山 林,則合乎山林封樹之制,非上古也,吾無取焉。壽陵 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夫葬 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骨無痛痒之知,冢非棲 神之宅,《禮》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黷也。為棺槨足以朽 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欲 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無施葦炭,無藏金銀銅鐵,一 以瓦器,合古塗車芻靈之義。棺但漆,際會三過,飯含 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諸愚俗所為也。」季孫以璵 璠斂,孔子歷級而救之,辟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 子謂華元、樂莒不臣,以為棄君於惡。漢文帝之不發 霸陵,無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樹也。霸陵之完,功在 釋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釋之忠以利君,明帝愛以 害親也。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釋之之言,鑒華元、 樂莒明帝之戒,存於所以安君定親,使魂靈萬載無 危,斯則聖賢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 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代諸陵,無不發掘,至乃 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也,豈不重痛 哉!禍由乎厚葬,封樹桑霍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