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濟州金鄉縣發一古塚,乃漢大司徒朱鮪墓,石壁皆 刻人物、祭器、樂架之類。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愨 頭者。巾額皆方,悉如今制,但無腳耳。婦人亦有如今 之垂肩冠者,如近年所服角冠,兩翼抱面,下垂及肩, 略無小異。人情不相遠,千餘年前冠服已嘗如此,其 祭器亦有類今之食器者。

《雲麓漫抄》:「古之祭墓,與後世不同。隨州有隨侯塚山 形如飛鼠,塚右其背手對山有錢臺,號為祭墓臺,至 今人呼為隨侯祭墓臺。」

《研北雜志》:「今人呼墓地為明堂,唐世嘗詔改為券臺。」 《東坡志林》:「予舊過陳州,留七十餘日,近城可遊觀者 無不至。柳湖旁有丘,俗謂之鐵墓,云陳胡公墓也。城 濠水往嚙其址,見有鐵錮之。」

《東坡文集》詩云:「穀則異室,死則同穴。古今之葬,皆為 一室,獨蜀人為一墳而異藏,其間為通道。高不及肩, 廣不容人。生者之室,謂之壽堂,以偶人被甲執戈,謂 之壽神以守之,而以石甕塞其通道,既死則葬而去 之。」軾先夫人之葬也,先君為壽室。其後先君之葬,歐 陽公誌其墓,而司馬君實追為《先夫人墓誌》,故其文 曰:「蜀人之祔也,同壟而異壙。」君實性謙,以為己之文 不敢與歐陽公之文同藏也。東漢壽張侯樊恭遺令: 棺柩一藏,不宜復見,如有腐敗,傷子孫之心,使與夫 人同墳異藏。光武善之,以書示百官,蓋古有是也。然 不為通道,又非詩人同穴之義,故蜀人之葬,最為得 禮也。

《墨莊漫錄》:「主帥取青唐時,大軍始集,下寨治作壕塹, 鑿土遇一壙,得一琉璃缾,瑩澈如新缾,中有大髑髏, 其長盈尺,缾口僅數寸許,不知從何而入。主帥命復 瘞之,斯亦異矣。」

政和間,朝廷求詢三代鼎彝器,程唐為陝西提點茶 馬,李朝孺為陝西轉運,遣人於鳳翔府破商比干墓, 得銅盤,徑二尺餘,中有款識一十六字。又得玉片四 十三枚,其長三寸許,上圓而銳,下闊而方,厚半指,玉 色明瑩。以盤獻之於朝玉,乃留秦州軍資庫。道君皇 帝曰:「前代忠賢之墓,安得發掘。」乃罷朝孺退出其盤, 「聖德高明有如此者,不然,丘冢之厄不止此矣。其玉 久在秦帑,近年王庶知秦州日,取之而去。祁寬居之, 嘗見之,為予言之。」然予又見劉袤延仲言:比干墓在 衛州西山,去城數十里,有漢唐以來碑刻甚多。墓周 回數里,生異木,樛結不可入,而居之言墓在關中,未 知何也。真州六合縣界有山,四面平正,曰方山,山之 左右多古冢墓。予從甥魏惇,紹興十二三年間任天 長縣尉日,有一監司屬官過邑館於尉司出一襆物 云:「昨過方山得之。」出以示惇,皆美玉也。其長二三寸, 闊一指許,厚三四分,光潤方正,上有小竅,約百餘枚, 不知為何物也。惇欲乞其一二枚,屬官靳而不與,且 云:「方山民因耕穿一墓獲此,疑其為玉策。」以予考之, 此乃兩漢以前貴近之墓。所謂珠襦玉匣者,古以斂 屍,唯王公則有之耳。蓋與比干墓所獲正同耳。 《樂善錄》:「王清化修西太乙宮,有古塚在其北,欲毀之, 一道士再三乞弗毀,清化遂止。是夕,其道士感夢,一 大官召謝之,不數日遂賜紫。」人有平夷塚墓以廣園 宅者,豈獨無禍?張十五本衣冠,後,園中有一古墓,張 貧,發取其物。夜聞語云:「有少物幾被劫去。」張次日又 畢取銅鏡等物,因茲日號叫殺人,遂患腫毒死。謂枯 骸無知可乎?

《暌車志》:「長安近城官道之側,有大古塚,以當行人常 所往來,故獨久存不毀。建炎初,寇亂,有人發之,得古 銅鐘鼎之屬甚多,驗款識皆三代物。塚為𡑞道窟室, 土堅如石,周匝皆刻成人物侍衛之狀。其冠服,大人 則愨頭,婦人則段紒,衣皆寬袖,頗類今制而小異。」乃 知數千載前冠服已嘗如此。

《聞見後錄》:秦孝文王葬壽陵,夏太后子莊襄王葬芷 陽,故夏太后獨別葬杜東,曰:「東望吾子,西望吾夫,後 百年旁當有萬家室。」漢韓信家貧,母死無以葬,乃行 營高燥地,令旁可置萬家者。顏師古註:言其有大志 也。初不知信實本夏太后語耳。予謂有地學者云:「至 一之地坦然平。」蓋其法古矣。

張浮休云:「盜夜發咸陽原上古墓,有火光出,用劎擊 之,鏗然以墜,視之,白玉簾也。豈至寶久埋藏,欲飛去 邪?既擊碎之,有中官取以作算籌,浮休亦得一二。」 《括異志》:「陳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高八十一丈,週圍二 十五里,有白龍湫,又有龍母塚在焉。每歲七月多風 雨,人謂之龍洗墓云。」

南林祖塋高祖宣羲之墓。嘗聞諸伯叔祖言,初營地 時,高祖頗明地理,將鑿池引水,至墓之西南,夜夢一 婦人請曰:「妾有墓在正南所開池處,君戒役夫弗傷 吾墓,當有厚報。」次日果於其地得金數塊,遂用以營 寺,至今其墓尚存。自建創以來,將踰百年,林木塢竹 視他處為盛。丙午夏,忽生雙筍數株,莫不嗟異,各有 賦詠。然竟不成竿。亦無他應。豈「物反常為妖。」卒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