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選擇不毛之地,因地勢為墳,勿封勿樹。且厚葬傷生, 聖人所誡。朕既服膺聖人之教,安敢違之?凡百官司, 勿異朕此意』。辛丑,崩。五月辛未,葬於昭陵。」

武帝葬孝陵

按《周書武帝本紀》:宣政元年六月「丁酉,遺詔曰:『朕平 生居處,每存菲薄,非直以訓子孫,亦乃本心所好。喪 事資用,須使儉而合禮,墓而不墳,自古通典。隨吉即 葬,葬訖公除。己未,葬於孝陵』。」

宣帝葬定陵

按《周書宣帝本紀》:大象二年「秋七月丙申,葬定陵。」

靜帝葬恭陵

按:《周書靜帝本紀》,「隋開皇元年,葬恭陵。」

文帝葬太陵

按《隋書文帝本紀》:「仁壽四年冬十月己卯,合葬於太 陵。」

按《扶風縣志》,「隋文帝陵在邑東南四十五里,陵地九 頃餘,城垣遺址尚存。」

煬帝葬雷塘

按《隋書煬帝本紀》,義寧二年三月,右禦衛將軍陳稜 奉梓宮於成象殿,葬吳公臺下。唐後改葬雷塘 按《揚州府志》,「煬帝墓在府城西北十五里雷塘側。隋 大業十三年,帝在江都,為宇文化及所弒,蕭后與宮 人為小棺,殯於西院。後陳稜守江都,求得帝柩,略備 儀衛,改葬吳公臺下。唐平江南之後,復移葬雷塘。」 按《河南通志》:「煬帝陵在河南府永寧縣東北,煬帝崩 於江都,唐太宗遷葬於此。」

按《陝西通志》,煬帝陵在西安府武功縣西原。

按河南陝西通志各載有煬帝陵俱謂太宗改葬然隋書成於唐貞觀中但云唐平江南之後改葬雷塘別無北徙之說又考揚州志貞觀二十二年隋蕭后卒太宗遣使護其喪至江都與煬帝合葬則煬帝終葬雷塘明矣河南陝西二通志俱非是

高祖葬獻陵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九年十月庚寅,葬太武皇帝 於獻陵。」

按《虞世南傳》,「高祖崩,詔山陵一準漢長陵故事,厚送 終禮。」於是程役峻暴,人力告弊。世南諫,不報。時議者 頗言宜奉遺詔,於是稍稍裁抑。

按《三原縣志》,「獻陵在縣東北四十三里浮陽鄉唐村 里封內三十里。」

太宗葬昭陵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十一年二月丁巳,營九崚山 為陵,賜功臣密戚陪塋地及祕器。」

按《高宗本紀》,貞觀二十三年八月「庚寅,葬文皇帝於 昭陵。」

按《文獻通考》:貞觀十八年,帝謂侍臣曰:「昔漢家皆先 造山陵,既達始終,身復親見,又省子孫經營,不煩費 人功。古者因山為墳,此誠便事,九嵕山孤聳迥絕,因 而旁鑿,可置山陵,朕有終焉之理。」乃詔營山陵於九 嵕山之上,足容一棺而已,務從儉約。又佐命功臣,義 深舟楫,追念在昔,何日忘之?漢氏將相陪陵,又給東 「園祕器,篤終之義,恩意深厚。自今以後,功臣密戚及 德業佐時者,如有薨亡,賜塋地一所,及賜以祕器,使 窀穸之時,喪事無闕。」凡功臣密戚請陪陵葬者,聽之。 以文武分為左右,而列墳高四丈已下,三丈已上。若 父祖陪陵,子孫從葬者亦如之。若宮人陪葬,則陵戶 為之成墳。凡諸陵皆置留守,領甲士,與陵令,巡警左 右兆。域內禁人無得葬埋,古墳則不毀之。

昭陵,在京兆府醴泉縣,因《九嵕》層峰,鑿山南西深七 十五尺,為「元宮山。傍巖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仞,繞山 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頂上亦起遊殿。」

按《醴泉縣志》:昭陵,唐太宗陵也,在九嵕山。按《唐書》,「貞 觀十年十一月庚寅,葬文德皇后於昭陵。十一年二 月丁巳,營九嵕山為陵。」則是陵未營而后先葬,陵之 營因后也。陵有獻殿,有後殿,有下宮,山巔亦有游殿, 今俱廢。惟陵北存石屋三間,六駿列於左右。及貞觀 中,擒服諸番君長頡利等十四人像,琢石列之北司 馬門內,今皆不完,其周垣重門甬路諸故跡猶存也。 陪葬凡一百七十有七。《冢下宮》在九嵕山陵之右,後 燬於火。貞元十四年欲復置,山高無水泉,苦於供役。 廷臣集議,移置瑤臺寺側,去陵一十八里,周圍一百 二十里,今廢。

按《陝西通志》,昭陵在醴泉縣東北四十里九嵕山之 上。

高宗葬乾陵

按《唐書武氏本紀》:「光宅元年八月庚寅,葬天皇大帝 於乾陵。」

按《文獻通考》,乾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

按《乾州志》,乾陵在梁山,乾陵署在乾陵下二里許,遺 址尚存,土人謂之「看墳司。」

中宗葬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