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按《遼史道宗本紀》:「重熙二十四年十一月甲子,葬興 宗皇帝於慶陵。」

按《營衛志》:「興宗陵寢在上京慶州。」

道宗葬慶陵

按《遼史天祚本紀》:「乾統元年六月辛亥,葬仁聖大孝 文皇帝於慶陵。」

按《營衛志》:「道宗陵寢在上京慶州。」

天祚帝陵

按《遼史天祚本紀》,「金皇統五年,葬於廣寧府閭陽縣 乾陵旁。」

太祖葬永昌陵

按《宋史太祖本紀》:「太平興國二年四月乙卯,葬永昌 陵。」

按《文獻通考》:「永昌陵在河南鞏縣。」

按,《玉壺清話》:太祖開寶九年西幸,及還,拜安陵,奠哭 為別,曰:「此生不得再朝於此也。」即更衣服弧矢,登闕 臺,望西北隅鳴弦發矢,矢委處,謂左右曰:「即此乃朕 之皇堂也。」又曰:「朕自為陵,名曰永昌。」是歲果晏駕。 按,《河南府志》:永昌陵在鞏縣西南堤東保。

太宗葬永熙陵

按《宋史太宗本紀》,「至道三年十月己酉,葬於永熙陵」 按《禮志》,「永熙陵,皇堂深百尺,方廣八十尺,陵臺方二 百五十尺,置衛士五百人於陵所,作殿以安御容,朝 暮上食,四時致祭焉。」

按《鞏縣志》,「永熙陵在鞏縣西南堤東保,去昌陵西一 里許。」

真宗葬永定陵

按《宋史真宗本紀》,乾興元年十月己酉,葬永定陵。 按《仁宗本紀》,乾興元年二月「庚申,命丁謂為山陵使。 六月己酉,命參知政事王曾按視山陵皇堂。庚申,入 內內侍省押班雷允恭坐擅移皇堂伏誅,丁謂罷為 太子少保,分司西京。甲子,改命馮拯為山陵使。十月 己酉,葬真宗皇帝於永定陵。」

按《禮志》:乾興元年三月十六日,山陵按行使藍繼宗 言,「㨿司天監定,永安縣東北六里曰臥龍岡,堪充山 陵。」詔雷允恭覆按以聞。皇堂之制,深八十一尺,方百 四十尺,制陵名曰永定。

按《雷允恭傳》:章獻后初臨政,丁謂潛結允恭,凡機密 事令傳達禁中,由是允恭勢橫中外。山陵事起,允恭 請效力陵上,章獻后曰:「吾慮汝有妄動,恐為汝累也。」 乃以為山陵都監。允恭馳至陵下,司天監邢中和為 允恭言:今山陵上百步法宜子孫類汝州秦王墳。允 恭曰:「『何不就』?中和曰:『恐下有石與水爾』。允恭曰:『上無 他子,若如秦王墳何不可』?」中和曰:「山陵事重,踏行覆 按,動經月日,恐不及七月之期耳。」允恭曰:「第移就上 穴,我走馬入見太后言之。」允恭素貴橫,人不敢違,即 改穿上穴。入白其事,章獻后曰:「此大事,何輕易如此?」 允恭曰:「使先帝宜子孫,何惜不可?」章獻后意不然,曰: 「出與山陵使議可否。」時丁謂為山陵使,允恭具道所 以,謂唯唯而已。允恭入奏曰:「山陵使亦無異議矣。」既 而上穴果有石,石盡水出。允恭竟以是並坐盜金寶 賜死,籍其家中和,流沙門島,謂尋竄海上。

按《丁謂傳》:「允恭方為山陵都監,與判司天監邢中和 擅易皇堂地。夏守恩領工徒數萬穿地,土石相半,眾 議日喧,懼不能成功,中作而罷,奏請待命。謂庇允恭, 依違不決。內侍毛昌達自陵下還,以其事奏,詔問謂, 謂始請遣使按視。既而咸謂復用舊地,乃詔馮拯、曹 利用等就謂第議,遣王曾復視,遂誅允恭。」

按:《文獻通考》,始丁謂請名陵曰鎮陵,及謂貶,馮拯謂 三陵皆有「永」字,故易曰永定陵。然永安乃縣名。鞏縣宋名 永安宣祖陵。太祖父止名「安陵。」又不知翼祖已名定陵,於 是復改翼祖陵為「靖陵。」議者譏拯不學,當時無正之 者。

按《鞏縣志》:「永定陵在縣東南蔡家莊,去昌陵北十里 許。」

仁宗葬永昭陵

按《宋史仁宗本紀》,嘉祐八年三月辛未,遺制:「山陵制 度,務從儉約。十月甲午,葬永昭陵。」

按《禮志》:「仁宗崩,脩奉永昭陵,並用定陵故事,發諸路 卒四萬六千七百人治之。」

按《鞏縣志》,「永昭陵在縣西南孝義保,去定陵西北五 里許。」

英宗葬永厚陵

按《宋史神宗本紀》。治平四年「正月己未。命宰相韓琦 為山陵使。二月戊子。詔山陵所須,應委三司轉運司 計置。毋輒擾民。」八月癸酉。葬英宗皇帝於永厚陵 按《文獻通考》:治平四年置永厚陵使副使二,增募奉 先軍一指揮。

按《鞏縣志》,「永厚陵在縣西南孝義保,去昭陵西一里 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