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按《春明夢餘錄》:元代無陵,遇大喪,棺用楠木二片,鑿 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於內。殮用皮襖 皮帽襪靴繫腰俱用白粉皮為之。殉以金壺瓶二,盞 一,碗碟匙著各一。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送 至直北園寢之所深埋之。用萬馬蹴平,候草青方已 使同平坡不可復識。

按成宗以下陵同此不另書

太祖葬孝陵

按《明會典》,太祖高皇帝陵曰「孝陵」,在南京鍾山之陽。 高皇后馬氏合葬,設神宮監、孝陵衛及祠祭署。每歲 聖旦、正旦、孟冬、忌辰,酒果行香,清明、中元、冬至,太牢 致祭。特遣勳舊大臣一員行禮,南京各衙門文武官 俱陪祭。國有大事,遣大臣祭告。親王之國過南京者, 官員以公事入城者俱謁陵,出城者詣辭。

按《江寧府志》:「明太祖孝陵在鍾山之陽,與馬皇后合 葬。懿文太子附葬於左寶城,明樓御橋,孝陵殿,廊臺 墀道戟門、文武方門,大殿門、左右方門,御河橋、櫺星 門、華表,多同大內制,有成祖御製碑。沿山周圍,繚垣 四十五里,正門西紅門,後紅門,東西黑門,神宮監孝 陵衛環之。嘉靖十年,更名鍾山為神烈山。」

成祖葬長陵

按《明會典》,成祖文皇帝陵曰「長陵」,在京畿之昌平縣。 初,永樂七年,營山陵於昌平之黃土山,封其山曰「天 壽山,遂葬焉,是為長陵。」其後諸陵皆在天壽山。

按明會典所載止此後諸陵不復引用

按《昌平山水記》,長陵在天壽山中峰之下,門三道,東 西二角門。門內東神廚五間,西神庫五間。廚前有碑 亭一座,南向,內有碑,龍頭龜趺,無字。重門三道,榜曰 「祾恩門。」東西二小角門,門內有神帛爐,東西各一。其 上為享殿,榜曰「祾恩殿。」九間重簷,中四柱,飾以金蓮, 餘髹漆階三道,中一道為神路,中平外墄,其平刻為 龍形,東西二道皆墄,有白石欄三層,東西皆有級,執 事所上也。兩廡各十五間,殿後為門三道,又進為白 石坊一座,又進為石臺,其上爐一,花瓶、燭臺各二,皆 白石。又前為寶城,城下有甬道,內為黃琉璃屏一座, 旁有級,分東西。上折而南,是為明樓,重簷四出,陛前 俯享,殿後接寶城,上有榜曰「長陵」,中有大碑一,上書 曰「大明」,用篆,下書曰「成祖文皇帝之陵」,用楷字,大徑 尺,以金填之。碑用朱漆,欄畫雲氣,碑頭交龍方趺。寶 城周圍二里,城之內下有水溝,自殿門左右繚以周 垣屬之。寶城舊有樹。

按《畿輔通志》:長陵在昌平州康家莊。

按《昌平州志》,「天壽山陵制紅門。」

在州城北七里。明每官員至州者,必先逓報單謁陵於紅門內,至石牌坊,下輿乘馬,至「下馬牌」 下馬走入。

石坊:

紅門南五空,俱白玉石修造,精麗宏壯。嘉靖十九年建。

碑樓:

此係總碑樓,在紅門內,洪熙元年建,碑有文。其餘各陵俱有碑,樓碑皆無文,惟《思陵碑》樓碑有文。

石器:

雕龍、白玉石柱,文武石人,大漢石人各四,白石,獅、象、麟、豸、犀、馬、駝,各「立者二,臥者二。」

龍鳳門:

在「《石器》北,黃綠琉璃甃治。」

石橋:

共計七座,隨「神路」 因河渠之廣狹而為之,有九空者,有七空者,有五空者,俱白玉石欄杆,製極工。

行宮。

在紅門內十五里,嘉靖十九年建,備駐蹕處。重門正寢二殿,群房五百餘間。

《彈塵殿》:

在紅門內近東。正殿二層,群房六十餘間。

具服殿。

在長陵西側

省牲亭:

《祾恩門》。 「祾恩殿。」

有三級者,有一級者,俱白玉石為之,刻龍鳳細紋。各陵俱有。

明樓。

即「寶城」 之樓也。惟永陵悉用石為之,餘皆土木。至於思陵,惟磚築冢牆,高五尺有奇而已。

松園:

在州城東門外,備補陵栽樹也。

《香帛亭》:

三間,專一奉安春秋二祀香帛祭品。大門三間,硃紅柵欄舊在《州西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