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陵戶。

舊額每陵撥派五十名打掃香殿及看守紅門,巡邏東西山口松園三處。今制每陵撥派三名看守及巡邏樵採。每軍給地三十五畝。除定陵不設外,共軍若干戶,共地若干畝。

仁宗葬獻陵

按《昌平山水記》,獻陵在天壽山西峰之下,距長陵西 少北一里。自北五空橋北三十餘步,分西為獻陵神 路,至殿門可半里,有碑亭一座,重簷四出,陛內有碑, 龍頭龜趺,無字。亭南有小橋,門三道,榜曰「祾恩門」,無 角門。殿五間,單簷柱皆朱漆直椽,階三道,其平刻為 雲花石欄一層,東西有級,兩廡各五間,餘如長陵。殿 有後門,為短簷,屬之垣,垣有門,垣後有土山,曰玉案 山,故闢神路於殿西。玉案山之右有小橋,前數步又 一小橋,跨溝水,溝水自陵東來,過橋下,會於北五空 橋。山後橋三道皆一空。又進為門三道,並如長陵,而 高廣殺之。甬道平。寶城小冢半填,榜曰「獻陵」,碑曰「大 明仁宗昭皇帝之陵」,餘並如長陵。山之前門及殿,山 之後門及寶城,各為一周垣舊有樹,

按《畿輔通志》:獻陵在昌平州黃山第一嶺。

宣宗葬景陵

按《昌平山水記》,景陵在天壽山東峰之下,距長陵東 少北一里半。自北五空橋南數步,分東為景陵神路, 至殿門三里。碑亭門廡如獻陵,殿五間重簷,階三道, 其平刻為龍形。殿有後門,不屬垣。殿後門三道,並如 獻陵,甬道平寶城長而狹,榜曰:「景陵」,碑曰「大明宣宗 章皇帝之陵。」周垣如長陵。寶城前存樹十五株,冢上 一株。

按《畿輔通志》:景陵在昌平州黑山。

英宗葬裕陵

按《昌平山水記》,裕陵在石門山,距獻陵西三里,自獻 陵碑亭前分,西為裕陵神路,路有小石橋,碑亭北有 橋三道,皆一空平,刻雲花殿,無後門,榜曰「裕陵,碑」曰 「大明英宗睿皇帝之陵。」餘並如景陵、寶城。如獻陵垣 內及塚上樹,存一百七十株。

按《畿輔通志》,裕陵在昌平州石門山。

憲宗葬茂陵

按《昌平山水記》,茂陵在寶山,距裕陵西一里。自裕陵 碑亭前分西為茂陵神路,路有石橋一空,制如裕陵, 榜曰茂陵。碑曰「大明憲宗純皇帝之陵。」垣內外及冢 上樹千餘株。十二陵惟茂陵獨完,它陵或僅存御榻, 茂陵則簨簴之屬猶有存者。 按《畿輔通志》,茂陵在昌平州寶山。

孝宗葬泰陵

按《昌平山水記》,泰陵在史家山,距茂陵西少北二里。 自茂陵碑亭前分,西為泰陵神路,路有石橋五,空賢 莊、灰嶺二水逕焉。碑亭北有橋三道,皆一空,制如茂 陵,榜曰「泰陵」,碑曰「大明孝宗敬皇帝之陵。」垣內及冢 上樹百餘株,存御座、御案、御榻各一,承塵皆五色花, 板多殘缺,而茂陵、泰陵獨完。

按《畿輔通志》:泰陵在昌平州筆架山。

武宗葬康陵

按《昌平山水記》,康陵在金嶺山,距泰陵西南二里,自 泰陵橋下分西南為康陵神路,山勢自此折而南,故 康陵東向。路有石橋五空,錐石口水逕焉。又前有石 橋三空,制如泰陵,榜曰「康陵」,碑曰「大明武宗毅皇帝 之陵。」明樓為賊所焚,垣內外樹二三百株。

按《畿輔通志》:康陵在昌平州八寶蓮花山。

世宗葬永陵

按《昌平山水記》,「永陵在十八道嶺,嘉靖十五年,改名 陽翠嶺,距長陵東南三里。自七空橋北百餘步分東 為永陵神路,長三里,有石橋一空有碑亭一座,如獻 陵,而崇鉅過之。碑亭南有石橋三道,皆一空門三道。 門內東神廚五間,西神庫五間,重門三道,東西二小 角門。又進復有重門三道,飾以石欄,累級而上,方至」 中墀。殿七間,兩廡各九間,其平刻左龍右鳳,石闌二 層,餘悉如長陵。殿後有門,兩旁有垣,垣各有門。明樓 無甬道,東西為白石門,曲折而上。樓之三面皆為城 堞,榜曰「永陵」,碑曰「大明世宗肅皇帝之陵。」享殿明樓, 皆以文石為砌,壯麗精緻,長陵不及也。寶城前東西 垣各為一門,門外為東西長街,而設重垣於外垣,凡 二周,皆屬之寶城,其規制特大。

按《畿輔通志》:永陵在昌平州陽翠嶺。

穆宗葬昭陵

按《昌平山水記》,昭陵在大峪山,距長陵西南四里。自 七空橋北二百許步分西為昭陵神路,長四里,路有 石橋五空,德勝口水逕焉。又西有石橋一空,陵東向, 碑亭西有橋三道,皆一空,餘如康陵。榜曰「昭陵」,碑曰 「大明穆宗莊皇帝之陵。」明樓為賊所焚,樹亡。

按《畿輔通志》,昭陵在昌平州大峪山。

神宗葬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