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25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一百三十一卷目錄

 陵寢部藝文一

  罷昌陵詔         漢成帝

  論起昌陵疏         劉向

  壽陵令          魏武帝

  為漢帝置守冢詔       文帝

  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嚳葬于陰贊

               晉郭璞

  修復前漢諸陵教      宋傅亮

  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    前人

  建始二年十二月丁酉詔  南齊明帝

  熙平元年八月丙午詔    魏肅宗

  為前代帝王守陵墓詔    隋煬帝

  諫山陵制度過厚表    唐虞世南

  賀昭陵徵應狀        張說

  女媧陵記          喬潭

  代中書門下賀八陵修復畢表 權德輿

  賀修八陵畢表       令狐楚

  修陵奉祀詔        宋太祖

  題唐太宗昭陵圖      游師雄

  山陵議狀          朱熹

  弔茂陵文        明方孝孺

  舜陵記          曾鶴齡

  與李卓吾書         徐鸞

坤輿典第一百三十一卷

陵寢部藝文一

《罷昌陵詔》
漢·成帝

朕執德不固,謀不盡下,過聽將作大匠萬年言,「昌陵 三年可成,作治五年。中陵司馬殿門內尚未加功,天 下虛耗,百姓罷勞,客土疏惡,終不可成。朕惟其難,怛 然傷心。夫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其罷昌陵及故陵,勿 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動搖之心。」

《論起昌陵疏》
劉向

臣聞《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國家可 保也。故賢聖之君,博觀終始,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 王者必通三統,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也。孔子 論《詩》,至於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喟然歎曰:「大哉天命! 善不可不傳于子孫」,是以富貴無常。不如是,則王公 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勸勉?蓋傷微子之事周,而痛 殷之亡也。雖有堯舜之聖,不能化丹朱之子;雖有禹 湯之德,不能訓末孫之桀紂。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 國也。昔高皇帝既滅秦,將都雒陽,感寤婁敬之言,自 以德不及周而賢於秦,遂徙都關中。依周之德,因秦 之阻,世之長短,以德為效,故常戰栗,不敢諱亡。孔子 所謂「富貴無常」,蓋謂此也。孝文皇帝居霸陵北臨廁, 意悽愴悲懷,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紵 絮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張釋之進曰:「使其中有可 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 慼焉。」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故釋之之言為 無窮計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墳。《易》曰:「古之葬 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後世聖人易之 以棺槨。」棺槨之作,自黃帝始。黃帝葬於橋山,堯葬濟 陰,丘壟皆小,葬具甚微。舜葬蒼梧,二妃不從。禹葬會 稽,不改其列。殷湯無葬處。文、武、周公葬于畢,秦穆公 葬於雍橐泉宮、祈年館、下樗里子葬於武庫,皆無丘 壟之處。此聖帝明王賢君智士遠覽無窮之計也。其 賢臣孝子,亦承命順意而薄葬之,此誠奉安君父,忠 孝之至也。夫周公,武王弟也,葬兄甚微。孔子葬母於 防,稱古墓而不墳,曰:「丘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不識 也。」為四尺墳,遇雨而崩。弟子修之,以告孔子。孔子流 涕曰:「吾聞之,古者不修墓。」蓋非之也。延陵季子適齊 而反,其子死,葬於嬴、博之間,穿不及泉,斂以時服,封 墳掩坎,其高可隱,而號曰骨肉歸復於土,命也,魂氣 則無不之也。夫嬴博去吳千有餘里,季子不歸葬。孔 子往觀,曰:「延陵季子」,於禮合矣。故仲尼孝子,而延陵 慈父,舜、禹忠臣,周公悌弟,其葬,君親骨肉皆微薄矣。 非苟為儉,誠便於體也。宋桓司馬為石槨,仲尼曰:「不 如速朽。」秦相呂不韋集知「略之士而造《春秋》,亦言薄 葬之義,皆明于事情者也。逮至吳王闔閭,違禮厚葬, 十有餘年,越人發之。及秦惠、文、武、昭、嚴、襄五王,皆大 作丘隴,多其瘞臧,咸盡,發掘暴露,甚足悲也。秦始皇 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 丈,周回五里有餘,石槨為游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 江海,黃金為鳧鴈,珍寶之臧,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 館之盛,不可勝原。又多殺宮人,生薶工匠,計以萬數。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 師至其下矣。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 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