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代相傳,有塚可證也。若蒼梧或者隸今零陵郡,亦未 可知,志不可追考。鳴條是否不必辨,然亦謂之「卒未 嘗言仙去」,以《書史》《孟子》明之,則道家蔡邕之說,其謬 妄立見矣。聖人之心,大公至正初未嘗一日忘天下 豈有修道仙化之事為此說者,侮聖人孰甚焉?九疑 山雖在古零陵,實今寧遠縣南五十里,遼敻幽絕,人 跡所罕至,故凡來祀者,禮成即去,皆不睱刻石志其 事,獨我朝太祖皇帝御製《祭文》二道,刻著于碑,蓋人 民祗承加謹故也。今年余奉命來祭,既畢,寧遠令來 請曰:「不可無記。」余遂先列其疑於前,而并釋之,俾後 來觀者,知古之聖人生而必死,而不惑於修道仙化 之說。而其塚固有所在,凡來祀者,不失其實。且知所 以祀之意為尊其道,非為其仙靈。如余之奉制為此 行是也。

《與李卓吾書》
徐鸞

讀《洞庭湘妃辯》,援引博而彈駁精,大快人意。今鳴條 岡即在安邑,舜陵亦在安邑,以《孟子》「卒于鳴條」一言 斷之,確乎無疑。再考《竹書紀年》:「舜三十二年,命夏后 總師陟方岳。三十三年,夏后受命。神宗三十五年,命 夏后征有苗。四十九年,帝居鳴條。五十年陟。」此本文 也。註云:「鳴條有蒼梧山,今海州。」註係沈約所述,隱侯 博而旁涉,不盡據《經》,當由《檀弓》一語誤之。《史記》及孔 氏《尚書傳疏》皆本《檀弓》,宋孫奭《孟子疏》又本《史記》。孫 又引《書傳》云:「鳴條在安邑之西」,而不能深辯。今天下 稱蒼梧者三:粵西蒼梧,今梧州。洞庭蒼梧,今岳州。鮑 照賦所謂「南馳蒼梧」也。《九域志》東海縣有蒼梧山,今 海州贛榆縣粵西舜祠,無謂已不待辯。「洞庭」、「蒼梧」之 說,至今牢不可破。然宋陸均作《翼孟》,已曾疑之。《困學 記聞》引《呂氏春秋》「舜葬于紀」,以蒼梧山在海州界,近 莒之紀城,以附會於《呂覽》及《竹書注》海州之說。愚以 為此亦穿鑿好異之見耳。《竹書》文最古,縱有傳譌,亦 不出於漢儒之手。據《尚書》「五十載陟方乃死」,似總言 舜受禪後遍陟方岳乃崩。如《竹書》三十二年所云,紀 其大政,非必以陟方為舜崩之年也。九疑舜墓,千古 以來,孰知其處?特衡岳舜所南巡,今有舜祠,理為近 之。海州蒼梧山,記載幾湮,絕無舜祠、舜墓遺址,豈有 帝都冀方,而身沒乃葬于海僻一隅?莒紀小國,春秋 時且為附庸,唐虞時當甚荒落。帝陟方岳,朝群后當 之。名「嶽通都,乃之窮海之濱,野死不還而葬此乎?」唯 《孟子》「卒於鳴條」,與《竹書四十九年》「帝居鳴條」語合,故 當以《孟子》為信矣。又有《帝王世紀》一說:「有苗氏叛舜 南征,崩於鳴條,殯以瓦棺,葬于蒼梧九疑山之陽,是 謂零陵,謂之紀市。」此其無端牽合,尤為可笑。《虞書》「有 苗弗率命,禹徂征」,即在三十四年禹受命神宗之後, 與《紀年》所載無異。越十五年而帝始陟,親征而死,敢 於誕妄!瓦棺殯葬,乃周人以葬下殤者,而以証帝制, 抑又誕矣。《禮經》「蒼梧」一語,或出漢儒,且蒼梧既無定 名,安知古鳴條之野,不有以蒼梧號者?《山海經》蒼梧 山,帝舜葬其陽,丹朱葬其陰。舜以唐封丹朱即今平 陽,則古蒼梧即鳴條地,可為一証。如云「楚之蒼梧」,則 丹朱亦從舜南巡而葬此耶?足下所述,已詳已悉。因 尚有數種,姑述所聞,以共折時人三尺之喙。若舜墓 之說明,則湘君、湘夫人,堯女舜妻之謬,不攻自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