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5

此页尚未校对

步,內外共地百餘畝,古柏皆大,可十餘圍,有守陵大 雲寺。

大禹葬會稽

按:《史記夏本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 曰會稽。」會稽,會計也。

《皇覽》曰:「禹冢在山陰縣會稽山上。會稽亦名苗山,在縣南,去縣七里。」《越傳》曰:「禹到大越,上苗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會稽,因病死葬,葦棺穿壙,深七尺,上無泄瀉,下無邸山,壇高三尺,土階三等,周方一畝。」《呂氏春秋》曰:「禹葬會稽,不煩人徒。」《墨子》曰:「禹葬會稽,衣裘三領,桐棺三寸。」《地理志》云:「山上有禹井、禹祠,相傳以為下有群鳥耘田也。」

按《帝王世紀》,「禹葬會稽,下不及泉,上不通臭,既葬,收 餘壤為壟。」

按《會稽縣志》,夏禹陵在會稽山西北五里。《嘉泰志》云: 禹巡狩江南,死而葬焉,猶舜陟方而死,遂葬蒼梧。聖 人所以送終事最簡易,非若漢代人主豫自起陵也。 劉向云:「禹葬會稽,不改其列。」謂不改林木百物之列 也。《皇覽》禹冢在會稽山,自先秦古書帝王墳皆不稱 陵,陵之名自漢始。《吳越春秋》:禹命群臣曰:「葬我會稽 之山,穿壙七尺,下無及泉。墳高三尺,土階三等,葬之 後無改畝。」《史記正義》又引《會稽舊記》云:「禹葬茅山,有 聚土平壇,人功所作,故謂之千人壇。」《嘉泰志》又云:「是 山之東有隴,隱若劍脊,西向而下,下有窆石。」或云此 正葬處。明嘉靖間,有閩人鄭善夫定在廟南數十武, 知府南大吉信之立石,刻「大禹陵」三字,恐亦未足為 據。《明史》官楊慎則曰:「禹穴在蜀。慎,蜀人,文人,好事,惟 自雄其鄉。人多惑之,曰:『此禹葬衣冠之所,非真禹穴 也』。」乃泥「一代衣冠埋窆石」之句,以文害辭,固哉其言 詩矣。

太康葬陽夏

按:《史記夏本紀》不載。

按《開封府志》,太康陵在太康縣東南二里。按《書》,「太康 為羿所距,遂居陽夏,後葬焉。」少康陵在太康陵西。

帝皋葬殽

按:《史記夏本紀》注:《左傳》曰:「皋墓在殽南陵。」

按《河南府志》,夏后陵在永寧縣陽坡保崤山之側。按 《史記》,孔甲之子曰帝皋,葬於崤之南陵。《左傳》,「崤有二 陵,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夏諸帝陵

按:《史記夏本紀》不載。

按《平陽府志》,「夏后氏墓在夏縣北夏王村里,夏一代 陵寢在焉。」按《一統志》,惟禹陵在會稽山,禹巡狩崩而 葬焉。太康陵在河南開封府太康縣西。除二陵外,自 啟而下,未著其處,今高丘纍纍,即啟以下諸帝之陵 也。金大定五年,建朝元觀於其側,以為香火之地。

帝履癸葬亭山

按:《史記夏本紀注正義》曰:「《淮南子》云:『湯敗桀於歷山, 與妹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

按《巢縣志》,桀王墳在縣東三里地。昔成湯伐桀,桀奔 南巢,巢伯為築王城以居之。離城東行二里有岡,其 長可三里許,乃放王岡也。上有大墩五六,其近北者 特立岡頂,土人傳呼曰「王墳。」南數墩曰疑冢也。

成湯葬桐

按《史記殷本紀》注:「《皇覽》曰:『湯冢在濟陰亳縣北東郭, 去縣三里。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處平地。漢 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長卿案行水災,因行湯 冢』。」《正義》曰:「《括地志》云:『薄城北郭東三里平地有湯冢, 接在蒙,即北薄也』。又云:『洛州偃師縣東六里有湯冢, 近桐宮』。」蓋此是也。

按:《後漢書郡國志注》,「杜預曰,蒙縣西北有薄城,中有 湯冢。」

按《鳳陽府志》,「商湯陵在亳州北渦河北二里許。」 按《平陽府志》,「商湯王陵在榮河縣北四十里百祥村 西。元癸未歲淪於汾河,以石柩遷葬焉。」

按《兗州府志》,湯陵在曹縣南十八里土山之巔,陵前 有廟,中祀成湯,以伊尹萊朱配。《皇覽》云:「湯冢在濟陰 亳縣東北郭。」是也。今偃師亦有湯陵,每三歲遣使祭 享,蓋本之《括地志》所紀恐誤。

太甲葬歷城

按:《史記殷本紀》不載。

按《後漢書郡國志注》,《皇覽》曰:「太甲有冢在歷山上。」

太戊葬相

按:《史記殷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太戊葬大名內黃縣東南。」

按《大名府志》,內黃縣西南二十五里亳城東有中宗 陵,陵高丈五尺有奇,環匝數十丈。宋開寶間樹碑。按 書,殷有三亳,蒙為北亳,偃師為西亳,穀熟為南亳,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