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7

此页尚未校对

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 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 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 『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 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 樹草木以象山。

《皇覽》曰:「墳高五十餘丈,周迴五里餘。」《正義》曰:《關中記》云:「始皇陵在驪山,泉本北流,障使東西流,有土無石,取大石於渭北諸山。」《括地志》云:「秦始皇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十里。」

按《漢舊儀》,驪山其陰多金,其南多美玉,曰藍田,故始 皇貪而葬焉。使丞相李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 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三十七歲錮水泉,絕之,塞以文 石,致以丹漆,深極不可入。奏之曰:「丞相臣斯昧死言, 臣所將七十二萬人治驪山者,已深已極,鑿之不入, 燒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狀。」制曰:「鑿之不入,燒之 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

按《博物志》:始皇陵在驪山之北,高數十丈,周迴六七 里。今在陰盤縣界。北陵雖高,大,水背陵障,使東西流, 又運取大石於渭北渚,故歌曰:「運石甘泉口,渭水為 不流。千人唱,萬人謳,金陵餘石大如塸。」功力皆如此 類。

二世葬宜春

按《史記秦本紀》:「趙高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按《陝西通志》,二世皇帝陵葬宜春,在萬年縣南三十 里。

高祖葬長陵

按:《史記高祖本紀》贊:「葬長陵。」

皇甫謐曰:「長陵山,東西廣百二十丈,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長安城三十五里。」正義曰:《括地志》云:「長陵在雍州咸陽縣東三十里。」

按:《漢書高后本紀》:六年「夏四月,秩長陵令二千石,六 月,城長陵。」

張晏曰:「起縣邑,故築城也。」師古曰:「《黃圖》云:長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因為殿,垣,門四出,及便殿掖庭諸官寺皆在中。」是即就陵為城,非止謂邑居也。

按《陝西通志》,長陵在咸陽縣東三十里。皇甫謐曰:「長 陵山東西廣百二十步,高十丈,亦曰長山。其北有蕭 城,蕭何築以守長陵。漢初,徙關東豪族以奉陵邑,長 陵、茂陵各」萬戶,屬太常,不隸於郡。

惠帝葬安陵

按:《史記呂后本紀》:「七年秋九月辛丑,葬。」

《漢書》云:「葬安陵。」《皇覽》曰:「山高三十二丈,廣袤百二十步,居地六十畝。」皇甫謐曰:「去長陵十里,去長安北三十五里。」

按《陝西通志》,安陵在咸陽縣東三十五里,去長陵東 十里,周之程邑也。呂后徙關東倡優樂人五千戶以 為陵邑,善於啁譏,俗呼「女啁陵。」

文帝葬霸陵

按《史記文帝本紀》:帝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 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後七年六月己 亥,帝崩,遺詔曰:「霸陵山川,因其故,無有所改。令郎中 令張武為復土將軍,發近縣見卒萬六千人,發內史 卒萬五千人,藏郭穿復土,屬將軍武。」

皇甫謐曰:「霸陵去長安七十里。」應劭曰:「因山為藏,不復起墳,就其水名以為陵號。」《索隱》曰:「復音伏,謂穿壙出土,下棺已而填之,即以為墳,故云復土。」復,反還也。

按《陝西通志》,「霸陵在灞水東白鹿原上,去薄太后陵 五里。」

景帝葬陽陵

按:《史記孝景本紀》:「五年三月作陽陵。五月募徙陽陵, 予錢二十萬。後三年二月癸酉,葬陽陵。」

皇甫謐曰:「陽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十四丈,去長安四十五里。」

按《陝西通志》,陽陵在高陵縣西南三十里鹿苑原上。

武帝葬茂陵

按《漢書武帝本紀》:「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後元二年 三月甲申,葬茂陵。」

師古曰:本槐里之縣茂鄉,故曰茂陵。臣瓚曰:「茂陵在長安西北八十里。」

按《貢禹傳》,元帝時,貢禹奏言,「武帝棄天下,昭帝幼弱, 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 馬虎豹生靈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又皆以後宮女 置於園陵,大失禮,逆天心」,又未必稱武帝意也。漢法, 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 一供賓客,一供山陵。武帝歷年久長,比崩,陵中至不 「復容物」,由霍光暗於大體,奢侈過度也。

按《關中記》,「漢諸陵皆高一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