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8

此页尚未校对

茂陵高一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徙民置縣凡七。長 陵、茂陵萬戶,餘五陵各五千戶。」

按《興平縣志》,「茂陵在縣東北二十七里。」

昭帝葬平陵

按《漢書昭帝本紀》:「元平元年六月壬申,葬平陵。」

臣瓚曰:「平陵在長安西北七十里。」

按《咸陽縣志》,「平陵在縣東北一十三里。」

按《河南府志》,漢昭帝陵在洛陽縣城東平落保,見《通 志》。按昭帝崩於長安,不應葬此,不知《通志》何所據也。

宣帝葬杜陵

按《漢書宣帝本紀》:「元康元年春,以杜東原上為初陵, 更名杜縣為杜陵,徙丞相、將軍、列侯、吏二千石、訾百 萬者守陵。」

按《元帝本紀》,初元元年「春正月辛丑,孝宣皇帝葬杜 陵。」

臣瓚曰:「杜陵在長安南五十里。」

按《漢舊儀》,「武帝治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邑皆取 二千石將相守陵,故三陵多貴,皆三萬戶至五萬戶。」 按《陝西通志》,杜陵在西安府城東南,咸寧地。

元帝葬渭陵

按《漢書元帝本紀》,「永光四年,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 為初陵,詔曰,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 願也。頃者有司緣臣子之義,奏徙郡國民以奉園陵。 今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產失業,親戚別離,人懷思 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是以東垂被虛耗之害,關中 有無聊之民,非長久之策也。《詩》不云乎?民亦勞止,汔 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今所為初陵者,勿置縣 邑,使天下咸安土樂業,亡有動搖之心。布告天下,令 明知之。竟寧元年七月丙戌,葬渭陵。

服虔曰:陵未有名,故曰「初。」臣瓚曰:「渭陵在長安北五十六里。」

成帝葬延陵

按《漢書成帝本紀》,建始二年春閏正月,以渭城延陵 亭部為初陵。鴻嘉元年春二月壬午,行幸初陵,赦作 徒。以新豐戲鄉為昌陵縣。二年夏,徙郡國豪傑貲五 百萬以上五千戶於昌陵。賜丞相、御史、將軍、列侯、公 主、中二千石冢地第宅。永始元年秋七月,詔曰:「朕執 德不固,謀不盡下,過聽將作大匠萬年言,昌陵三年 可成,作治五年,中陵司馬殿門內尚未加功。天下虛 耗,百姓罷勞,客土疏惡,終不可成。朕唯其難,怛然傷 心。夫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其罷昌陵及故陵,勿徙吏 民,令天下毋有動搖之心。」二年十二月,詔曰:「前將作 大匠萬年知昌陵卑下,不可為萬歲居,奏請營作,建 置郭邑,妄為巧詐,積土增高,多賦斂繇役,興卒暴之 作,卒徒蒙辜,死者連屬,百姓罷極,天下匱竭。常侍閎 前為大司農中丞,數奏昌陵不可成。侍中衛尉長數 白宜早止徙家,反故處。」朕以長言下閎章公卿,議者 皆合長計,首建至策。閎典主省大費,民以康寧。「閎前 賜爵關內侯,黃金百斤。其賜長爵關內侯,食邑千戶, 閎五百戶。」萬年佞邪「不忠,毒流眾庶,海內怨望,至今 不息,雖蒙赦令,不宜居京師,其徙萬年敦煌郡。」《綏和》 二年四月己卯,葬延陵。

《臣瓚》曰:「延陵在扶風,去長安六十二里。」

按《陳湯傳》,「初,湯與將作大匠解萬年相善,自元帝時, 渭陵不復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數年後,樂霸陵曲 亭南更營之。萬年與湯議,以為武帝時工楊光㠯所 作數可意,自致將作大匠,及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造 杜陵,賜爵關內侯。將作大匠乘馬延年以勞苦,秩中 二千石。」今作初陵而營起邑居,成大功,萬年亦當蒙 「重賞。子公妻家在長安,兒子生長長安,不樂東方,宜 求徙,可得賜田宅俱善。」湯心利之,即上封事言:「初陵, 京師之地,最為肥美,可立一縣,天下民不徙諸陵三 十餘歲矣。關東富人益眾,多規良田,役使貧民,可徙 初陵,以彊京師衰弱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貧富。 湯願與妻子家屬徙初陵,為天下先。」於是天子從其 計,果起昌陵邑,後徙內郡。國民萬年,自詭三年可成, 後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議,皆曰:「昌陵 因卑為高,積土為山,度便房猶在平地上,客土之中, 不保幽冥之靈,淺外不固。」卒徒工庸以鉅萬數,至㸐 脂火夜作,取土東山,且與穀同價。作治數年,天下遍 被其勞,國家罷敝,府「藏空虛,下至眾庶,熬熬苦之。故 陵因天性,據真土,處埶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 年功緒,宜還復故陵,勿徙民。」上乃下詔罷昌陵。 按《陝西通志》,成帝延陵,在今西安府咸寧縣西北一 十五里。

哀帝葬義陵

按《漢書哀帝本紀》,建平二年「七月,以渭城西北原上 永陵亭部為初陵,勿徙郡國民,使得自安。」元壽二年 「八月壬寅,葬義陵。」

臣瓚曰:「義陵在扶風,去長安四十六里。」

按《平帝本紀》,「元始元年,詔義陵民冢不妨殿中者,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