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9

此页尚未校对

發。」

如淳曰:「陵上有宮牆,象生制度為殿屋,故曰殿中。」師古曰:「非也。殿中謂壙中,象正殿處。」

按《陝西通志》,義陵在西安府咸陽縣西八里。

平帝葬康陵

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始五年二月丙午,葬康陵。」

臣瓚曰:「康陵在長安北六十里。」

按《陝西通志》:康陵在西安府咸陽縣西二十五里。

世祖葬原陵

按《後漢書光武本紀》,建武二十六年春正月,初作壽 陵。將作大匠竇融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帝曰:「古 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車茅馬,使後世之人不 知其處。太宗識終始之義,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 反覆,而霸陵獨完,受其福,豈不美哉!令所制地不過 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初作陵,未有名,故號「壽陵」,蓋取久長之義也。漢帝自文以後,皆預作陵,今循舊制也。

按《明帝本紀》,中元二年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於原 陵。」

《帝王紀》曰:「原陵方三百二十步,高六丈,在臨平亭東南,去洛陽十五里。」

按《文獻通考》:「光武葬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 丈六尺。垣四,出司馬門。寢殿、鐘虡皆在周垣內,提封 四十二頃五十七畝八十五步。《帝王世紀》曰:『在臨平 亭之南,西望平陰,東南去雒陽十里』。」

按《河南通志》,「光武陵在孟津縣西長道社。」

明帝葬顯節陵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帝初作壽陵,制令流水而已。石 槨廣一丈二尺,長二丈五尺,無得起墳。萬年之後,埽 地而祭,杅水脯糒而已。過百日,唯四時設奠,置吏卒 數人,供給灑掃,勿開修道。敢有所興作者,以擅議宗 廟法從事。」

按《章帝本紀》,永平十八年八月「壬戌,葬孝明皇帝於 顯節陵。」

《帝王紀》曰:「顯節陵方三百步,高八丈,其地故富壽亭也,西北去洛陽三十七里。」

按《文獻通考》:「明帝顯節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無周 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右殿鐘虡在行馬內,寢殿園 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七十四頃五畝。」 按《河南通志》,顯節陵在河南府東南三十七里。 按《洛陽縣志》,「顯節陵今俗稱大漢冢。」

章帝葬敬陵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章和二年三月「癸卯,葬孝章皇 帝於敬陵。」

「在洛陽城東南三十九里。」《古今注》曰:「陵周三百步,高六丈二尺。」

按:《文獻通考》:「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無 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右殿鐘虡在行馬內,寢殿 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二十五頃五十 五畝。」

按《洛陽縣志》,「敬陵在城東北三十九里,俗稱二漢冢」, 即此。

和帝葬慎陵

按《後漢書殤帝本紀》:「延平元年春三月甲申,葬孝和 皇帝於慎陵。」

在洛陽東南三十里。俗本作「順」者誤。

按《文獻通考》:「和帝慎陵,山方三百八十步,高十丈,無 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右殿鐘虡在行馬內,寢殿 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三十一頃二十 畝二百步。」《帝王世紀》曰:「在雒陽東南,去雒陽四十一 里。」

按《洛陽縣志》,「慎陵在城東北四十一里,俗稱三漢冢」, 即此。

殤帝葬康陵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延平元年九月丙寅,葬孝殤皇 帝於康陵。」

墳在慎陵塋中。庚地高五丈五尺,周二百八步。

按《文獻通考》,殤帝康陵,山周二百八步,高五丈五尺。 行馬四出司馬門。寢殿鐘虡在行馬中,因寢殿為廟。 園吏寺舍在殿北。提封田十三頃十九畝二百五十 步。《帝王世紀》曰:「高五丈四尺。去雒陽四十八里。」

安帝葬恭陵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夏四月己酉,葬恭陵。」

在今洛陽東北二十七里。《古今注》曰:「陵山周二百六十丈,高十五丈。」

按《文獻通考》,安帝恭陵,山周二百六十步,高十五丈, 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右殿鐘虡在行馬內,寢 殿園吏舍在殿北。提封田一十四頃五十六畝。《帝王 世紀》曰:「高十一丈,在雒陽西北,去雒陽十五里。」 按《河南通志》,恭帝陵在河南府城東南五十里。

順帝葬憲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