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一百三十八卷目錄

 冢墓部紀事一

坤輿典第一百三十八卷

冢墓部紀事一

《史記·伯夷傳》: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許由冢。」 《正義》曰:皇甫謐《高士傳》云:「許由,字武仲。堯致天下而 讓焉,乃退而遯於中嶽潁水之陽,箕山之下,歿葬此 山。」亦名許由山,在洛州陽城縣南十二里。

《吳越春秋》:「太伯卒,葬於梅里平墟。」即太伯故城之 地。劉昭云:「無錫縣東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里有舊 宅,其井猶存。」《皇覽》云:「太伯墓在吳縣北梅里聚。」二說 不同,此云平墟,當以劉說為正。

《史記·周本紀》:「武王命閎夭封比干之墓。」正義曰:封 謂益其土及畫疆界。《括地志》云:「比干墓在衛州汲縣 北十里二百五十步。」

《國語》:「晉文公既定襄王於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 王勿許。」賈侍中云:「王之葬禮,闕地通路曰隧。」 《禮記檀弓》:「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 可作也,吾誰與歸』?叔譽曰:『其陽處父乎』?文子曰:『行并 植於晉國,不沒其身,其知不足稱也』。」「『其舅犯乎』?文子 曰:『見利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我則隨武子乎?利 其君不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 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於郰曼父之母,然後得 合葬於防。

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 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 尺。孔子先反,門人後。雨甚至,孔子問焉,曰:「爾來何遲 也?」曰:「防墓崩。」孔子不應《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 古不修墓。」

《左傳定公元年》:夏六月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季孫 使役如闞,公氏將溝焉。榮駕鵝曰:「生不能事死,又離 之,以自旌也。縱子忍之,後必或恥之。」乃止。秋七月癸 已,葬昭公於墓道南。《闞魯群公墓》所在也。季孫惡 昭公,欲溝絕其兆域,不使與先君同。公氏,猶言公之 墓宅,雖不為溝,猶別葬於先君墓道之外。

《家語》:季氏葬昭公於墓道之南,孔子溝而合諸墓焉。 謂季桓子曰:「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今合之,所以掩 夫子之不臣。」

《禮記·檀弓》:「延陵季子適齊,於其反也,其長子死,葬於 嬴博之間。曰:『骨肉歸復於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 也』。」遂,行。

《吳越春秋》:越王使人如木客山取元常之喪,欲徙葬 瑯邪,三穿元常之墓,墓中生熛風,飛砂石以射人,人 莫能入。勾踐曰:「吾前君其不徙乎?」遂置而去。

《越絕書》:「闔廬冢在閶門外,名虎丘下,池廣六十步,水 深丈五尺,銅槨三重,墳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 三千,方圓之口三千,時耗魚腸之劍在焉,千萬人築 治之。取土臨湖口,築三日而白虎居上,故號虎丘。 闔廬子女冢在閶門外道北,下方池廣四十八步,水 深二丈五尺。池廣六十步,水深丈五寸。𡑞出廟路以 南,通姑胥門,并周六里。舞鶴吳市,殺生以送死。」 《述異記》:「闔閭夫人墓中,周迴八里,別館洞房,迤邐相 屬,漆燈照爛,如日月焉。尢異者,金蠶玉燕各千餘雙。」 《吳地記》:「昔齊景公女聘吳太子,終纍闔閭。長子,夫差 兄也。齊女喪夫,每思家國,因號齊門。後葬常熟海隅 山東南嶺,與仲雍周章等墳相近。葬畢,化白」龍沖天 而去,今號「母冢墳。」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 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 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里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 祀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孔子 冢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 琴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皇覽》曰:「孔子冢去 城一里,冢塋百畝,冢南北廣十步,東西十三步,高一 丈二尺。冢前以瓴甓為祠,壇方六尺,與地平,本無祠 堂。冢塋中樹以百數,皆異種,魯人世世無能名其樹 者,民傳言孔子弟子異國人,各持其方樹來種之。其 樹枌柞雒離、女貞五味毚檀之樹。孔子塋中不生荊 棘及刺人草。」

《兗州府志》:「孔林在曲阜城北三里,先師墓高丈餘,前 為石壇,其厚三尺,方亦如之。壇石縱橫各七,其數四 十有九。墓前一室東向,相傳子貢廬墓處也。其左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