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11

此页尚未校对

項興東南,石奮西北,其亡一也。蕭衍、苻堅皆一時令 主,乘時奮功,然有雄志而無雄材,一則強伯於南夏, 一則制勝於北朝,其敗一也。故知南北東西,皆無地 利,唯異同得失,則各有見。或謂「西北之風渾,東南之 俗偷,西北之人直,東南之民詐,西北之土沃,東南之 地瘠,西北之士勁,東南之兵囂,此形勢之所以異也。 西北之風渾,其失也悍;東南之俗偷,其得也和。渾厚 可與奮功,悍突難與圖治。和易則易與樂成,偷惰則 難與慮始。故由古以來,南北紛爭,西北以強勝,而多 失之亂;東南以治隆,而多失之弱。此則風俗之各有 得失也。西北之人直,其失也狠,而復雜以羌狄之人。 然而羌狄之人,驕奢者也。東南之人詐,其」得也易,而 又邊以蠻獠之人。然而蠻獠之人,庸愚者也,直則不 可屈犯,驕則不可以禮加;狠暴之人,尤不可以德化 者也。是知西北之人難治也。雖愚可以誠推,雖詐可 以利夸,和易之人,易以德化,故知東南之人易治也。 故繇古以來,西北之政,多以嚴致平;江南之政,多以 寬為治,此則人民之各有得失也。「西北之地沃,便種 植而宜蠶桑;東南之地磽,多田疇而利耕布。故由古 以來,西北之人裕於賄而患於飢,東南之人苦於貧 而利於食。善治西北則足以富國,善治東南則足以 餘糧。若九有同軌,南北一家」,則儲糧嘗仰於東南,貨 賄嘗資於西北,則食賄之各有得失也。西北之兵沉 勁,其失也牴肆;東南之兵囂亂,其得也剽銳。故西北 之兵便於持久,東南之兵利於速戰。嘗考曹公用兵, 嘗以堅守挫強敵,及征孫權,驟來亟戰,遂大敗於赤 壁。此則西北之兵便於持久而不利於速戰。項王持 孤軍,轉戰無前,及遇漢祖,堅守相持,卒敗於垓下。此 東南之兵利於速戰而不利於持久也。深淵高田,戰 不獲騁,而諸葛恪之師敗矣;江淮之士,出入如飛,而 李密之眾隳矣。是以周亞夫堅壁以挫吳、楚,謝幼度 亟戰而敗苻堅,則以各能用其便利故耳。故張良、賈 充、鄭袤之徒,皆有南兵剽銳之言,而北制勝以成不 戰之功者,蓋畏其鋒而莫敢爭也。自古南北形勝,初 無輕重,視其天時人事何如耳。

扼險

左崤函,右隴蜀,關中之險也;西濁河,北渤海,三齊之 險也。鄭之險在虎牢,蜀之險在劎閣。晉陽保障,趙之 險也;表裡山河,晉之險也。吳之險襟三江而帶五湖, 楚之險城方城而池漢水,桀以虐而傾夏,非伊闕、羊 腸之咎也;紂以殘而喪殷,非孟門、太行之故也。 土沃財富,山束水環,斗絕一隅,乘流千里,可以并吳、 會而「制宛、雒,窺關隴而向秦川」,「此上游之所以推梁、 益也。龍蟠虎踞,天塹稱雄,以牛渚為湯池,鍾阜為扼 塞,控門戶於淮甸,承委輸於漢沔。遠則接應梁、宋,近 可括囊三吳,此王氣之所以萃金陵也。」南極湘潭,北 走新野,抗楚、蜀之捍蔽,為川、陝之襟喉。進可掃秦、趙, 退可障襄、樊,此鄢郢之所以必爭也。方其合農戰以 交修,則崤函險固難窺,鄠杜沃衍足恃。開關延敵,制 諸夏而有餘;守隘無虞,封泥丸而具足。長安四塞,甲 寰中也。若乃脩文偃武,紓民力以便均輸,氣稟淳和, 教化易入,雒陽天地之中,誠奧區也。至於當水陸之 衝,決勝負於滎陽,定存亡於官渡,則汴梁五達之衢, 固都會也。

輿地總論

天下輿地,古今一也。其在古也,諸侯之封土不一;其 在今也,畿省之郡縣不齊。疆以世殊,名以時易。或求 之險要,不知古昔為何方;或考古之史書,不識今何 名何地也。體國經野,惟於《禹貢》九州,而識其疆域之 所別焉。雖三代以前,侯國有分合,秦漢以來,郡邑有 變遷,亦庶乎其不淆矣。不然,晉一也,分而為韓、為趙、 為魏,魏又謂之「梁楚」,一也。越并吳而楚并越,均之為 吳。楚為吳越,河東一名也,兗州、并州異焉,河西一名 也,雍州、涼州異焉,河南一名也,中土邊境異焉,山東 一名也,河南、河北異焉,江南一地也,江左江右異焉。 周之河內與漢之河內同乎?否乎?漢之河東與唐之 河東同乎?否乎?至於山有東吳、西吳,水有東漢、西漢, 其何以別之也耶?不知荊、衡萬古不易之山,河、濟萬 古不易之水。故《禹貢》分水一以山川定其疆界,兗州 可移,而濟、河之兗如故也;梁州可遷,而華陽黑水之 梁如故也。所以唐一行以天下山河之象,在乎兩界, 北界自三危、積石,負終南地絡之陰,東及太華,逾河 並雷首、砥柱、王屋、大行北抵𢘆山之右,乃東循塞垣, 至穢貊、朝鮮,是謂《北紀》,以限外寇。南界自岷山、嶓冢 負地絡之陽,東及太華,連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 絡南,逾江、漢,攜武當、荊山於衡陽,乃東循嶺徼,達東 甌閩中,是謂《南紀》,以限蠻獠。故《星傳》謂「北界為裔門, 南界為越門」,此以天象分南北言也。或又即中華山 川大勢分為三條者,如長江與南海夾南條,大幹,盡 於東南海;黃河與大江夾中條,大幹,盡於東海;黃河 與鴨綠江夾北條,大幹,盡於遼東。吳草廬所謂「崑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