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溝河在縣治西八十里。其源自栲栳圈,流在縣境東南入武清縣直沽港。
桃水按《縣志》,受淶水分,東至安次入古地河。易水,按《縣志》,「其源出固安縣閆鄉西山,歷安州合流瓦濟河,至東沽港入于海。」 罩馬河,白河東分,經鳳河,過縣東,漂流淀,南入三角淀。古渾河,按《縣志》,「在渚河港,西通信安,運軍餉。」 新挑河,按《縣志》,「成化間主簿何瑛所挑,循紀家莊等入灙子淀,今淤。」 三川按《縣志》,「大石橋之流為東川,西浮橋之流為西川,八里迤西之流為南川。晉劉琨守此,以拒石勒。」
灙子淀按《縣志》「在縣南三十里甄家港之南,渾河水注于此,頗有魚蝦之利。」
孫家沱按《縣志》在古地河北。
張家沱按《縣志》「在孫家沱東。」
齊家沱按《縣志》「在張家沱西,昔為水地,今成沃壤。」
垂楊渡按《縣志》在東沽港之北,下通靜海縣,上通東安,因岸有垂楊,故名。
渚河港按《縣志》,此地西北有龍泉寺、東嶽廟,北有龍王祠,東接武清三角淀,西接永清渾河,可佃可漁,為一勝地。四十年來,盡屬水府。前自萬曆十一年,又為可田之地。滄桑屢變,語不虛也。
磨叉港:按《縣志》:在東沽港西南。相傳唐令魚思聖征高麗,從此經過。
哈喇港按《縣志》,在青陽隄南。
西涼港按《縣志》,「在于家隄西南,上接淘河泊。」 宋六口按《縣志》,在東沽港西北。蓮葦延生,清漪可愛,北有舊運河小泊。
得勝口按《縣志》,在宋六口西南,宋時開決河以灌溉屯田,水勢一望無際。
馬家口按《縣志》「在得勝口西北。」
五道口按《縣志》「在哈喇港南,狼城北,宋通信安大路。」
販甕口按《縣志》在葛城東南,迤南有甕城六道口,按《縣志》,在穆家口東。宋時通運河,開以溉田,今止見茫茫滔滔之勢已耳。
穆家口按《縣志》在葛漁城東北,上通嚮口、解口,下經八里橋,入六道口。
嚮口按《縣志》「在穆家口北,北通解口,宋時東川分派。」
東沽港按《縣志》,在縣治西南五十八里,其源自縣西渾河來,北接九河,東衍三角淀。
小河溝按《縣志》,「其源自宛平縣渾河,至大興縣,經東安境入武清縣,達于潞河。」
瑯川淀按《縣志》:在縣治南七十里。其源自霸州,為九河之所聚,入于磨叉港。
桃河泊按《縣志》,在縣治南五十里。周圍群水攸聚,每至秋水大時,入三角淀。
呂公河按《縣志》,在縣南五十里,自霸州渾河經磨叉港東流入桃河泊,達于武清縣三角淀。蓮花泊按《縣志》,在縣治南三十里甄家莊南,東流經葛漁城,入武清。按縣治四週平坦,迤北二十里頗高,迤南二十里地多窪下,霪雨積潦,自北而南,不惟縣週受害,即迤北亦無洞洩之處。成化初,主簿何瑛相度地勢,東畔「自南壇旁開成河渠,經楊官屯直達甄家莊之河口,西畔自北隱旁開創河渠,經馬子莊直達桃河頭之河口,水得通行,害去六七。今皆淤塞,而遺址尚存 。」 又按:縣治南二十五里曰甄家莊,此河水北岸南至信安王慶沱決河,東南連丁字沽、三角淀海口,其南連運河黑狼口,俱鄰永清、文安、靜海、霸「州等水是,南北東二三百里,盡為窪下窟。其水村二十餘處,皆水中,百姓雖有葦產,常有不產之處,雖有漁利,亦有不利之時。」 即歲辦錢糧,巳不勝包賠之苦。況又有「三官籽粒、御馬草場,若船網魚課,巡青閹校,派擾孔亟,追呼囂悍,民真溺于水哉!即有一二處偶遇水涸,民亦不敢耕種。緣水性無常」 ,遷徙倏忽,或既種而淹沒,傾累益苦,察民瘼者,不可不知也。
黃蝸隄在縣南四十里桃河鎮之南。皇慶元年,水溢黃蝸隄,即此。俗呼「黃家隄。」
青陽隄在桃河鎮之南
「于家隄」 在《葛漁城》之南,樹木蔚然,形勢巍密。今則凋落孤荒,僅數家而已。
劉家隄在《四十畝口》之南。
魏家隄在故縣之北
鳳河隄在鳳河之南,派流相延數十里,如秋水大溢,亦可下流至縣治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