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12

此页尚未校对

為西極之祖,分派三幹,以入中國。」此又以地脈言也。 惟《禹貢》九州,其所載者山川也。冀州王都不言所至, 而壺口、碣石、衛浲在其地焉。自是以及濟、河惟兗州, 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 陽惟荊州,荊河惟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 惟雍州。今各州之山川,果異於《古歟》所載惟土田也。 如冀之厥土白壤,厥田中中;兗土黑墳,田中下;青土 白墳,海濱廣斥,田上下;徐土赤埴,墳田上中;揚土塗 泥,田下下,荊土塗泥,田下中;豫土惟壤,下土墳壚,田 中上。梁土青黎,田下上。雍土黃壤,田上上。今各州之 土田果異於古歟所載惟物產也。自冀之,厥賦上上, 所賦總銍秸、粟、米以至兗,則草繇木條。厥貢:漆、絲、青 貢:鹽、絺,海物絲、枲、鉛、松、怪石。徐草《木漸包》。貢土,五色 羽及孤桐、浮磬、揚草、夭木,喬貢,惟金三品,瑤、琨、篠、簜、 齒、革、羽、毛,「荊貢羽毛、齒、角,惟金三品:杶、幹、栝、柏、礪、砥、 砮、丹,豫貢漆、枲、絲、紵、纎、纊、鍚、磬,梁貢璆、鐵、銀、鏤、砮、磬、 熊羆、狐狸織皮,雍貢球、琳、琅玕。」今各州之物產,果異 於古歟?是九州之載在《禹貢》者,皆千古不易者也。以 今兩畿十三省,合禹之九州,即其郡邑疆界而分別 之,冀即北直隸山西,雍即陝西,豫即河南,梁即「四川, 荊即湖廣。惟淮以北為山東,幾包青、兗、徐三州;而遼 東則古屬青州耳。淮以南為古揚州,原包南直隸、浙 江、江西以及廣東。」今以一州分一畿三省,雖參錯不 盡同,大略不甚相遠也。合古今觀之,則凡在天之星 土,隨其州縣變易,而星土未之變也;凡在地之川嶽, 隨其州縣遷移,而川嶽未之移也。與夫歷代風俗阨 塞,兵賦藩封,雖越數千百載,一一如指諸掌矣。但禹 都冀州,王畿四面各五千里,今京師即其地。揚州自 淮南以及江、浙,地本廣矣,而又加之以閩、廣、荊、梁之 廣,本由湖之巨浸、山之重複矣,而又益之以雲、貴,此 則不可概以九州限之也。

《圖書編》:

九州總論

禹別四海為九州,宜若有均一之制,而校其道里廣 狹,全不相侔。《濟》《河》兗州淮、《岱》徐州「相去不能千里。」《荊河》,豫州 千里而近,海岱青州,千五百里而縮,荊山衡陽,荊州, 二千里而遙,東海西河,冀州二千里而近壽春之淮,潮 陽之海。揚州「相去且五千里」,「龍門之黃河,燉煌之黑水」, 雍州「相去以四千里。至華陽黑水。窮數千里。而未知所 經。是何廣狹之殊也。或者九州之別。品殊墳壤。」因土 宜而別也。故其道里無得而均。然而荊河淮濟之間。 徐兗豫三州之境也截長補短,不能當淮海一州之半。借使三 州土壤既殊,不可得而并,揚州之大,獨不得而釐耶? 古今名儒訓釋《禹貢》多矣,未始及此,蓋難言之也。切 嘗討之,九州之別,蓋倣井田之法,方里而井,井九百 畝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而九州之制, 一州為王圻;八州建國,以蕃王室,是同養公田之義 也。故其區別境壤,不因土宇之小大,不限山川之間 阻,惟據民田多寡而均之耳。然而四海之內,夷險不 齊,如荊、河、淮、濟之間,百舍坦夷,萬頃一瞬,而又當中 原要區,民力修,地利盡,良疇既闢,曠土實稀。故徐、兗、 豫三州,境土最為狹也。至淮、漢以南,揚州淮南荊州漢南函、劍 以西。雍州在函谷之西梁州在劍閣之西「江湖盡濫,關山重複。又僻在 遐陬,闊疏稼政,平土蓋寡,闢田甚難,故四川境土,最 為闊也。」嘗考西漢之時,去古未遠。方其極盛,九有民 戶,總計千二百餘萬。而徐、兗、豫三州,當五百五十萬 戶;而荊、揚、雍、梁四州,僅當三百萬戶。夫民非穀不生, 穀非民不殖,推其戶口之多寡,足以見田疇之廣闊。 據今驗古,約略可知。則九州之別,惟民田是均,斷可 考矣。嗚呼!治有本要,帝王一道,其來久矣。神農之教 曰:「石城千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不能守也。」 故舜咨十二牧,以「食哉惟時。」《洪範》八政,以食為首;《周 官》九職,以農為先。誠以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命,而 食非田不給,非民不耕。有田而後可以賦民,有民而 後可以「立國。」故先王所重,唯民與田。其所以體國經 野,設官分職,侯甸之制,軍國之用,皆取足於民田。故 官無閒冗,則兵無聚散,家無豐儉,民無勞逸,而國有 致一之斂,民有不二之業。有田斯墾,有穀斯積,雖遇 水旱兵凶而民無菜色。故得禮節著而榮辱彰,時雍 之治,由之而致也。爰是秦開阡陌而廢井田,罷侯置 守,以要害為先,而不復以民田為制。魏晉而下,因仍 不改,坐水陸而建都會,革山河而峙城郭,民物所聚, 南畝實遙,形勢之地,良田更寡。至於平土多疇,衣食 所資,則反以為敞夷不守之地而不知務。大抵所重 非所本,所本非所重。先王之制,數口之家,受田一頃。 後世邊隅小邑,民戶不盈數百,則地利安能有盡?至 名都大郡多至數十萬戶,則又安能有數十萬頃之 田乎?「民無常產,則本於末業。有天下國家者既不能 為之閑禁,又從而因之以規利,遂致不耕之民多於 南畝。有司者徒知日計之有餘,而不知歲計之不足 也。古之一年耕必有三年之畜」,謂人皆土墾也。今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