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121

此页尚未校对

霧靈山,在密雲縣東北一百里。高峻有雲霧。今在邊城外,亦名《孟廣硎》。

九莊嶺在密雲縣北三十里。《水經注》云:「鮑丘水經九莊嶺」 ,即此。

隗山按《府志》,「縣南三十里,下即密雲故縣。」 聖水山按《府志》,縣南十里有龍女廟,山泉環流,俗名聖水,今建臺榭,為遊讌之勝。

冶山按《府志》:「縣東北八里,上有磚塔及冶山院,旁有石洞,深不可測,中有水,四時不竭,俗傳有冶仙居之,時放仙燈。東有王府洞,出金礦,昔人淘金址尚存。」

龍門山按《府志》:「縣東六十里有聖泉庵、黃崖洞,泉突出如瀑布,聲如雷,時吐雲氣。洞有石燈臺、石獅子。」

石盆峪按《府志》:「縣東北五十里龍潭如石盆,周百步許,水深無底。東南石門,龍時見,禱雨輒應。有龍王殿,明成化年建。」

白檀山按《縣志》,「縣南二十里山之陽,嘗有白檀樹。魏曹操滅袁紹,父子,歷此,破烏丸於柳城,城在山曲,古柳州也。」 元時上都諸王忽剌臺遊兵進逼南城,燕帖木兒及陽翟王太平、國王孕羅臺等戰於此山之棗林,殺太平,死者蔽野。戊戌,諸將追河剌帖木兒至紫荊園,獲之,送京師就誅。禿滿帖木兒復入古北口,燕帖木兒引兵禦之,大戰於檀州南,敗之,其萬戶以兵萬人降。禿帖木兒還遼東。

黍谷山按《縣志》,「縣南十五里亦名燕谷山。」 劉向云:「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黍稷,鄒衍吹律以溫其氣。」 衍廟臺猶存。今屬懷柔縣。

銀冶山按《縣志》,「縣南十五里,一名銀冶嶺,舊出銀礦。」

呼奴山按《縣志》,「縣南五十里,其下密雲中衛屯麓有慈濟張真人祠。」 舊傳漢鄧禹子訓與上谷太守任興屯兵於此,以防烏桓。

五峰山按《縣志》:縣東北八十里亦名五指山,聳列如指。

平頂山按《縣志》,「縣北三十里,上有元太子寨。」 孤山,按《縣志》,縣東南二十里

駝骨山按《縣志》,「縣北七十里。」

黑松山按《縣志》,「縣北七十里,元時有黑松林,今無。」

鎚山按《縣志》,「縣東七十里,形如鎚。」

鏵山按《縣志》,「縣東南一百里。」

柏山按《縣志》,「縣北三十里有松柏」

陳宮山按《縣志》,「縣東北一百八十里,其下有土垠縣故址。」

神山按《縣志》「縣北十五里,下有水潭。」

清洞山按《縣志》,「縣東北五十里,中有仙洞,下有三教寺,亦名三教山。」

馬頭山按《縣志》,「縣北十五里,形如馬頭。」

鳳山按:《縣志》,縣西北十五里,下有石佛寺,元時建,今址存。

窟寵山按《縣志》,「縣北一百里」 下有一孔,前後通明。

鐵礦山按《縣志》:「縣東三十里,元時炒鐵于此,永樂間革。」

火炎山按《縣志》,「縣東北二十五里。」

梯子嶺按《縣志》,「縣東南十五里,形如梯,相傳古顯公和尚開。」

天門山按《縣志》,「縣南三十里,下有天門寺。」 四稜山按《縣志》,「縣東北一百里,形如四稜,故名。」

水峪山按《縣志》,「縣西北四十里有水泉。」

白河自密雲縣南至牛闌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按《縣志》:「縣北二十里,發源塞外,自石塘嶺流經縣西,由懷柔縣順義縣入通州。金遣斡離不花入檀薊,郭藥師迎戰敗績」 ,即此河也。

洳河,源發密雲縣石娥山,經三河縣東南平谷故城入泃河。

鮑丘河,源發塞外,南經九莊嶺,逕密雲戍,又南左合道人溪,至通州米莊村合沽水,經三河縣入泃河。

要水一名「清水河」 ,發源塞外三川,經密雲縣東北入潮河。後魏密雲郡領要陽縣,蓋以此水名。

廣硎水在密雲縣東北。發源硎山下,南經縣界,東流入潮河。

《觀雞水》在密雲縣觀雞山下。

道人溪在密雲縣東北石盤峪。發源龍門,流經縣界入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