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關內阻,溪山秀美,民用以和。苐福、興、漳、泉為溟渤要 害,而逼臨寇穴,突犯不時,則漳浦、龍溪為甚。汀、漳重 山峻谷,人跡罕到,與南贑聲勢聯絡,故重職得交治 之。至簡僻莫如邵武,囂訟莫如漳州,而興、泉文物地 利,尤甲於八郡焉。「昔為兵燹莫加之地,今為金戈鐵 馬之場,時使然耳。廣東古百粵地,五嶺之外號為樂 土。由雄、韶可以向荊、吳,由惠」、潮可以制閩、越,由高、廉 可以控交、桂,外藩雷、瓊可以扼黎人,而形勝寓焉。廣 州其省會也。南雄萬山三水,惠州提封廣袤,悍客礦 徒,勢難收戢。潮州沃野廣原,昔稱阜裕。然肇慶據上 游,當嶺西孔道,瀧水地界梧、藤,盜淵藪在焉。高州海 澳獞衢,闢地除兵耕守並務可也。廉州層山曲水,為 海北要區。雷州炎徼,多平地腴壤,逋夫亡命,責在人 牧。瓊州孤懸海外,尤為五指腹心之地也。廣西,古百 粵地,雖壤接廣東,而風氣特異。山特起而峻,水清而 駛,地利物產,優贍自給。桂林其省會也。蒼梧地總百 粵,雄據南極,為水陸之衝。府江、左江、右江貫絡諸郡, 綿地益遠,而苗民附據,每為寇竊。若興安西延六「洞, 與武岡州、陽朔接壤,猺據之,為桂林北境患。柳慶以 西又多為盜區,洛容、懷遠每罹其毒,而賓州其襟喉 矣。」雲南,古梁州裔境也,崇岡巀嵲,激澗縈紆,金碧米 鹽之產,號稱精贍。而雲南臨安、大理、永昌、鶴慶、楚雄 並皆沃壤。然元安路納交趾,金騰地擁諸甸,瀾滄聯 絡寧麗,曲靖彈壓烏蠻,王公設險於斯要矣。其東境 則曲靖之牂柯江達廣東,西境則北勝之金沙江達 四川,其北境陸行關索嶺達貴陽。大都滇南,城郭人 民夷居十八,緩則蜂蟻屯聚,急則豕突䲭張,苟撫循 溫燠,相與休息,固可坐而理也。苐北向中州,必假道 貴陽,稍值兵梗,坐令隔絕,則「滇池之達馬湖,武定之 達建昌,川陸具存」,豈無有起而開其榛塞者乎?貴州 古西南夷羅施鬼國,地俗頗同滇南,而山箐峭深,水 不停涵,土無貨殖,貧瘠已甚。況省城會區,咫尺荒裔, 若思南、石阡、銅仁數郡,界在鎮筸、西潘夷峒之間,地 雜東川、烏蒙諸部,獷悍難馴,是不可不撫定者也。總 而論之,天下大勢,譬人一身,京師元首也,玉門、遼陽、 上谷、雲朔者,肩背也;河渠,咽喉也;伊、洛、湘、漢、江、淮之 間,腹心也。齊、魯、秦、晉,左右手也。閩、蜀,腋也;交、廣、滇、粵, 足也。肩背欲厚,咽喉欲通,腹心欲實,左右手腋欲強。 足無蹠盭相承而奉元首以聽命於心,而營衛灌注 焉,然後形勢充暢,而外邪不奸也。自古帝王垂拱而 天下宴如者,凡以能制重輕之勢哉!

輿地要區

天下大勢,統論之曰南北,析言之,則曰江淮,曰荊襄, 曰川陝,曰青齊,曰淮蔡,曰河朔,曰河西,則咸為要害 之區焉。今以南北衡之,西北之風渾,其失也悍;東南 之俗偷,其得也和。故自古以來,西北以強勝,而多失 之亂;東南以治隆,而多失之弱。此則風俗之各有得 失也。西北之人直,其失也狠;東南之人詐,其得也易。 故自古以來,西北之政,多以嚴致平;江南之政,多以 寬為治。此則人民之各有得失也。西北之地沃,便種 植而宜蠶桑;東南之地瘠,多田疇而利耕布。故自古 以來,西北之人裕於財而患於饑;東南之人苦於貧 而足於食。善治西北則足以富國;善治東南則足以 餘糧。此食貨之各有得失也。然以項王殘鷙,石季驍 雄,皆所至無敵,而斯民重困。故項興東南,石奮西北, 其亡一也。蕭衍、苻堅皆一時令主,乘時奮功,然有雄 志而無雄才,一則強霸於南夏,一則制勝於北朝,其 敗一也。苐西北之兵沉勁,其失也牴肆;東南之兵囂 亂,其得也剽銳。故西北之兵便於持久,東南之兵利 於速戰。嘗考曹公用兵,常以堅守挫強敵,及征孫權, 驟來亟戰,遂大敗於赤壁。此則西北之兵便於持久, 而不利乎速戰也。項王持孤軍轉戰無前,及遇漢祖, 堅守相持,卒敗於垓下。此則東南之兵利於亟戰,而 不便於持久也。深淵、高田,戰不獲聘,而諸葛恪之師 敗矣;江淮之士,出入如飛,而李密之眾隳矣;周亞夫 堅壁以挫吳楚,謝幼度亟戰而敗苻堅,則以各能用 其便利故耳。所以荊楚削弱,王翦渡江,高濟荒蕩,周 師入鄴,是善用關西者,皆能以併南北也。赫連崛起, 魏武克朔方;孫皓淫虐,王濬入金陵,是善用河北者, 皆能以併西北也。章邯輕敵,項王渡江,姚泓玩寇,宋 武入關,是善用江南者,皆能以併西北也。故魏起河 北,周本關西,宋興江南,皆能奮身孤微,赫然成霸業, 此則南北之地利皆可以興矣。「商受暴虐,黃河無固, 胡亥愚蒙,秦關洞開,叔寶荒淫,長江失險」,此則南北 之地利皆不足恃矣。雖然,江、淮之險,天地所以限南 北也;而長淮之地,又天地所以蔽長江也。如立國於 南,則守江以為家戶,備淮「以為藩籬,是故輕重之權, 不在江而在淮。知有江而不知有淮,是未知有重險 者也。」嘗觀三國、六朝之間爭戰攻守,嘗從事於此矣, 惜其未知所以用之也。吳氏自孫策駐足江東,而於 淮之地則又有廬江之守,故魏氏雖竊取中原而不